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年发射能力达到10次以上

2011年04月10日 06: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西昌4月10日电 (张晓霞 陈秋均)4月10日,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中心自1970年创建以来,始终以“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为奋斗目标,先后实现了从发射单一型号火箭到发射多种型号火箭;从单射向发射到多射向发射;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到发射多轨道航天器;从发射国内卫星到发射国际商业卫星;从每年3次发射任务到年发射能力达到10颗以上;从近控测试发射到远控组织指挥六大跃升,已成功将62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这是中心立足“练为战”这个根本,瞄准实战环境、实战氛围、实战指标提出的目标要求。

  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他们在聚焦发射试验任务,明确训什么、怎么训、达到什么标准上作出了令人满意的回答。

  网上挥师。数据资料快速检索,试验文书快捷生成,训练评估准确高效,办公平台集成开放,所有这一切均在“一网天地”中实现。

  信息升级。建成了试验任务IP专网、远距离测发指挥监控系统、测控指挥监视可视化系统,对测控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实现了信息安全建设、电视系统IP化改造、网络时间统一系统建设等为重要内容的IP化升级改造,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并在“实战”任务中经受住了“战火考验”。

  战前准备。按照“执行第一发,盯住下一发,琢磨第三发”的思路,适时调整训练内容,紧贴靶场改造开展“实装训”,紧贴岗位需要开展“多能训”,紧贴任务实施开展“实战训”,任务准备时间由以往的60天缩短为20余天,形成了多星多箭并行测试发射能力,年发射能力达到10次以上。

  优化流程。优化测发流程、掌握设备状态、优化岗位设置、模拟发射现场,对训练效果实时定量评估,对决策指挥进行辅助优选,参试人员边学习边实践,方案更加科学,决策更加准确。

  据了解,中心目前已具备完成高密度卫星发射任务的能力。

  某发任务中,阵地发现一个重大故障,火箭一级加注活门不能复位,必须更换活门后续工作才能进行,此时距发射时间已不足35小时,情况十分危急。

  发射场区加注操作手刘哲理接到命令后,按照应急处置预案,凭着多年经验迅速调配人员投入到排故工作中,经过29多个小时的奋战,故障终于排除,创造了短时间内泄出推进剂,更换加注活门并成功组织二次加注的航天奇迹,为卫星发射赢得了宝贵时间。

  “危急时刻显身手”不仅靠勇气,更靠一套科学完善的制度体制作保障。

  中心是中国三大发射场中唯一引进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发射基地,建成了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和发射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2006年9月,通过国际通行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于2010年通过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实现了向建设绿色生态环保发射场的跨越。

  在承担发射任务的各大系统中,负责火箭燃料加注的中心燃料加注中队无疑承担着一项“重头戏”。了解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液氢、液氧是一种危险性很高,容易发生爆炸的易燃、易爆气体,而中队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和这一危险物品“打交道”。

  为了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他们以安全、高效、可靠、稳妥为目标,不断强化严慎细实的试验作风,制订了“六严禁”措施,严格落实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完善事故应急措施预案,严格操作规程并编印防护知识手册,确保了人员和发射场区的安全。

  今年,中心进入新一轮高密度卫星发射任务期,发射密度大、任务间隙短,给任务各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验。面对严峻挑战,中心工作人员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作风,以昂扬的精神,积极投身任务准备。(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翔】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