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辽宁乡镇党委公推直选调查:实现绝不“带病提拔”

2011年04月18日 09:42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过去在党委委员的选举上,我作为‘一把手’说选谁还是管用的,但这次却不行了”

  乡镇党委公推直选,是当前我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次新尝试,其运行如何、效果怎样,事关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能否得到增强,更是扩大党内民主、完善基层党内选举制度的重要保障。

  去年底至今年2月,辽宁省按照中组部的要求在乡镇党委换届选举中,选择了沈阳、大连、丹东等8个城市的25个乡镇进行公推直选乡镇党委领导班子。《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辽宁此次乡镇党委公推直选探索采用“三个坚持”、“三种改进”工作机制,所有试点乡镇全部一次选举成功,九成多的委员、书记和副书记高票当选。多位受访的党员和群众代表表示:“党内民主的面扩大了,确实体现民意!”

  “三个坚持”为直选“上锁”

  据辽宁省委组织部组织三处处长项洪林、副处长宋振华介绍,此次乡镇党委公推直选试点的圆满成功,重要经验之一就是牢守“三个坚持”,即坚持党委领导、坚持具体指导、坚持宣传引导。

  “从乡镇党委换届开始,省委就明确提出,已经开展公推直选试点的乡镇党委,可由党员大会或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党委副书记、书记。”宋振华在解释“坚持党委领导”时表示,省委组织部市县乡换届工作办公室指派专人负责全省乡镇党委公推直选试点工作,并与各地建立了工作沟通机制,要求各市每周定期汇报试点乡镇党委换届工作动态。此外,涉及到公推直选的地区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公推直选的工作原则、推荐办法、人选确定、选举程序等制定详细方案,为这项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沈阳市委组织部党代表室主任李宝纯向本刊记者介绍,市委很重视乡镇党委公推直选工作,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工作责任制,市委组织部、市纪委专门抽调精干力量共同组成多个督导组,由市委常委任组长,深入试点村镇。同时,在党委的领导下,6807名有参与推荐权和被推荐资格的党员干部全都签署了承诺书,真正把“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具体指导”的做法是,省委组织部选派熟悉换届工作的处级干部,深入试点乡镇进行指导,听实情,摸底数。沈阳市下辖辽中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春晖告诉本刊记者,沈阳地区乡镇公推直选试点选在茨榆坨镇和养士堡镇。在选举前,县里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两个镇党委班子现状、党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对软弱涣散、矛盾复杂、家族势力较大地区可能出现影响公推直选的情况重点剖析,防患于未然。

  “各级组织部门从乡镇党委换届一开始,就利用简报、专报、快报和党内刊物等渠道,大力宣传换届中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调动试点乡镇的积极性。”本刊记者在辽宁沈阳、丹东等地走访期间,不时听到相关人士这样的声音。

  由于坚持宣传引导,辽宁省的乡镇党委公推直选工作家喻户晓,丹东下辖的东港市试点镇向全体党员发放《致广大党员干部的一封信》,并在镇便(为)民服务中心安排人员解答政策,沈阳市舆论宣传不漏死角,对外出流动党员、老年病残党员等,党组织主动上门宣讲。

  “三个改进”助“三权”落地

  乡镇党委公推直选,是基层党内选举制度的创新,其目的是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更好地体现选举人的意志。辽宁省在此次换届过程中,重点在三个环节上求突破、求创新,即“三个改进”。

  首先,改进候选人提名办法,落实党员的参与权。项洪林、宋振华说,全省试点乡镇全部采用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产生乡镇党委委员、副书记、书记候选人。具体步骤包括:设定资格条件、组织公开报名以及进行民主推荐。

  4月12日,本刊记者见到了辽中县茨榆坨镇刚刚公推直选上来的镇党委书记赵永林。他扳着手指说,这次党委班子的产生跟以往大不相同,从最初的党代表产生,到候选人的确定,共计召开了三次党员大会、两次村民代表大会。

  “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推荐提名‘两委’委员候选人,这是与以往换届最大的不同,也是我镇党委换届工作中最大的亮点。”今年39岁的赵永林称,通过公开推荐提名,最大限度保障和落实了广大党员的民主权利,真正为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创造了条件,同时还扩大了群众的参与权。

  其次,改进候选人介绍方式,保证党员的知情权。试点乡镇全部采取了候选人与选举人见面、书面述职、回答提问等多角度立体介绍的方式,搭建让选举人了解候选人情况的平台。另外,许多乡镇还实行“平面介绍、立体展示、函询解答”等方式。

  “平面介绍”,就是在党委、纪委候选人预备人选确定后,将每名候选人的相关情况装订成册,提前发放给每名代表,便于了解。“立体展示”,是指把每名候选人的工作情况实地拍摄成影像片,在大会介绍候选人时,向全体代表播放。“函询解答”就是会前采取书面形式,征询每名党代表需要候选人回答的问题,汇总后,由候选人个人一一回答。

  上述举措的叠加,使代表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对候选人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防止了“选前不识人,选后人未识”现象的出现。从选举结果看,辽宁省25个试点乡镇只出现2张弃权票,比上次换届明显减少。

  再有,改进大会选举办法,扩大党员的选举权。过去党的委员会产生后就意味着代表的权利到此为止,党委副书记、书记由新一届委员会选举,现在将选举书记的权利由原来的少数人扩大到百人左右,还要由群众代表投信任票,最后由全体党代表在大会上直接选举产生副书记、书记。

  这种由组织主动放权,把自由选择交给代表,使党内选举更好地体现选举人的意志,选举出来的书记真正达到组织放心、党员信任、群众满意。

  严把“三关”规范操作

  辽宁社科院研究员侯小丰认为,公推直选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环节较多,涉及面广,为了确保这项工作有序推进,在实际运行时严格规范操作,显得至关重要。本刊记者注意到,始于去年底今年初的辽宁乡镇党委公推直选,严把“三关”,确保了规范操作,实现“用制度说话”。

  辽宁这“三关”,分别为严把人选审查关、严把选举程序关、严把换届风气关,制度层层“设防”,起到了“防火墙”的作用。尤其是人选审查关,资格审查和组织考察并举,再加上人选公示,实现了绝不“带病提拔”。

  宋振华介绍,在全省试点乡镇当选的委员中,继续提名的有105名,占当选委员总数的75.5%,新提名的有34名,占当选委员总数的24.5%;在当选的书记中,继续提名的有24名,占当选书记总数的96%,新提名的有1名。“当选的委员、书记大部分是继续提名,这说明他们过去几年的工作得到了党员群众的认可。”

  “过去在党委委员的选举上,我作为‘一把手’说选谁还是管用的,但这次却不行了。”4月12日下午,辽中县养士堡镇党委书记姜永斌见到本刊记者后,说起两个多月前的公推直选发出这样的感慨。他说,今年1月1日召开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大会确定“两委”委员候选人,参加投票的共有702人,其中包括党员500多人、群众代表200人,这种阵势和规模自己也是头一次见到。

  姜永斌坦承,过去乡镇党委换届是“小范围选人”,像自己这样的乡镇“一把手”对候选人的人选是能掌控的,说句话想让谁上就能上,此次则彻底不同。他还透露,元旦那天的大会有那么多人参加,自己也很激动,登台演讲发表了“施政演说”,最终获得了680多张票。“采用公推直选,不存在刻意保谁了,大家都是公平竞争。”他坚持这样的观点。

  同姜永斌的情况类似,这一次辽宁省另外24名试点乡镇新当选的党委书记大多数对公推直选有着独特的体会。

  赵永林用一个“怕”字形容这次换届前后的心理。“两委”委员候选人中的原党委委员因受到新入选候选人的冲击,“怕”得最明显。主要是怕弄巧成拙,本来自己在党员群众中的威信较高,本次选举应该没有问题,但是担心一些朋友、同事、亲属帮助拉票、贿选,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违反换届选举工作纪律,好心办了坏事。

  一些新当选的乡镇党委委员、书记、副书记纷纷表示,公推直选对本人是有“风险”的,毕竟必须通过党员群众多轮“真刀真枪”的检验啊!

  试点收获“多赢”局面

  本刊记者从辽宁省委组织部市县乡换届工作办公室了解到,辽宁这次乡镇党委公推直选试点工作在体制、机制的保障下,各方形成合力,已经实现了“多赢”的局面。

  从省委的角度看,这种“多赢”可以用以下五句话来概括: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增强了基层干部的责任心和使用感,落实了党员的民主权利,完善了基层党内选举制度,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

  仅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为例。根据辽宁省委组织部组织三处提供的情况,在这次试点公推直选乡镇党委换届中,全省有4892名党员群众参与了推荐大会,切实地把推谁选谁当书记、推谁选谁进班子的权利交给了党员群众。党员群众真切体会到拥有了选择“一把手”的权利,更加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因此更加信任党组织,更加尊重党组织,进而调动了广大党员群众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这是试行公推直选最大的收获。

  沈阳市在这次乡镇党委公推直选试点前,提出了“好班子,好风气、好程序”等“八个好”的目标。据赵学林介绍,在换届后发出的117份换届风气满意度测评表中,党员满意率为100%。

  茨榆坨镇后岭村68岁的群众代表王德臣认为,以前选镇党委书记,往往是县委书记一个人说了算,现在彻底民主了,群众也有推荐候选人的权利了。丹东下辖凤城市宝山镇岔路村党支部书记、党员代表王忠有说:“现在党的工作真是公开了,普通党员也能直接选镇党委书记,这样选干部我们服气,我们放心。”□(范春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