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交通拥堵、人口膨胀等“城市病”在一些大城市日渐凸显。本报近期曾专门就此刊发一系列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今年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家明确提出要“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围绕中心城市打造城市群,正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打造首都经济圈”相继写入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和国家“十二五”规划后,京津冀已迅速行动起来,酝酿已久的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或将由此步入新的发展通道。
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不久前在做客北京城市服务管理广播节目时表示,北京“十五”期间的一个教训,就是新城没有配置好。从疏散人口、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来说,仅仅“就北京论北京”已经很难有所作为。今后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案要放在更大范围内,也就是京津冀地区思考。未来,京津冀三地将在城镇体系规划、交通规划、产业规划等方面共画一张蓝图。
从世界范围看,纽约、东京等较为成熟的国际大都市,都与自己周边的卫星城构成大型都市圈。随着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提上日程,北京周边卫星城分布图谱,也将日渐清晰。
实际上,1982年出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即提出了卫星城建设规划。此后,北京卫星城建设规划被多次提及,但由于摊大饼式的功能集中发展模式没有改变,卫星城更多等同于生活配套的“睡城”,并没有过多承接产业转移和就业。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莫修权教授认为,北京“摊大饼”摊到五环以后,城市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极限。对于当前北京日渐凸显的城市问题,他认为,“大城市病”本身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北京的发展阶段比发达国家晚一些,实际上遇到的问题别的发达国家早就遇到了。
在“首都经济圈”的框架下,这种状况有望得到根本改变。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工表示,北京市将以三个转变、八个辐射努力“打造首都经济圈”。北京作为“首都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一是从过去注重功能集聚特别是经济功能集聚向功能疏解和辐射转变;二是从过去更多强调外省市保障北京向主动为外省市提供服务转变;三是从过去强调服务首都自身向通过服务区域、服务全国来实现自身发展转变。
黄艳表示,未来3年,北京将尽量加快区域内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1小时、半小时交通圈,建设好北京新机场等重大项目,实现人流物流等互通互联。同时,将研究完善相关利益分配格局和空间规划布局,增加产业内在联系。例如大量制造业可能将由河北承担,北京以生产性的服务业、高端的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发改委党组书记刘学库表示,河北提出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总体构想,在紧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县重点突破。
记者了解到,河北省为了全面对接北京,专门设置了办公室,并召开了加快推进环首都经济圈建设工作会议。今年初,“河北环首都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河北省加快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协调工作办公室”在燕郊开发区创业大厦正式挂牌。紧邻北京的河北省13县(市、区)将以新兴产业为主导,加快推进四类园区、六大基地建设。其中包括: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以及养老基地、医疗健康健身基地、休闲度假基地、观光农业基地、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宜居生活基地。
位于天安门正南50公里的固安就是一个“卫星城”例子。由于几年前就确立了以产业园区为平台和载体发展产业的模式,短短几年间,固安经济总量在廊坊市内的排名由后三位跃居前列。在“十一五”收官之年,固安已实现签约千万元以上项目221个,总投资770.8亿元,同比增长371.4%。这种以产业和城市发展融合代替片面依靠聚集人口的思路,最终实现了以兴产催动扩城,产城融合,共生共荣。
此间专家指出,依靠产业发展,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同时依靠生产来带动城市发展,北京卫星城新的发展路径,或将成为破除大城市病,同时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剂良药。
本报记者 李金桀
名词解释
卫星城
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卫星城概念产生于英国,美国的泰勒正式提出并使用“卫星城”这一形象性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