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绵阳4月25日电 题:“川妹子”返乡助重建 成“羌绣”文化遗产传承人
作者 杨超
两面青山相对而立,郁郁葱葱的林木间偶有山体滑坡造成的秃斑,显露出3年前地震肆虐的痕迹。山谷内,清漪江水涟涟宛若一条丝带穿流而过。江畔,平武县牛飞村炊烟袅袅,恬静而惬意。
“那片就是羌绣产业园。估计下个月就可以初步运行,接待游客了。”指着村庄侧一片占地十余亩、几近完工的建筑,沈艳燕说,“我们准备再用3年时间,把它建成一个手工羌绣集散地和羌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
从下岗后组建绵阳第一家殡葬专业礼仪公司,到树立“川妹子”品牌跻身北京家政市场,沈艳燕白手起家,事业蒸蒸日上。然而,“5•12”汶川大地震让她义无反顾地重返家乡平武县平通镇。她说,当时在江油殡仪馆看到了震后的惨状,自己和7名员工立即加入到志愿者行列,“我一直跟着民政部门在响岩、平通、南坝等地做志愿者,一直到2008年6月底。”
志愿者的经历让沈艳燕体会到地震对故乡毁灭性的打击,并萌生了投入重建新家园的愿望。“国家加强了对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上从小婆婆就教我学羌绣,于是决定免费教这些失去家庭的妇女绣羌绣。”
沈艳燕变卖了自己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家政公司,在平通镇牛飞村开办了平武县传承职业培训学校,免费为清漪江流域的羌族妇女传授羌绣技艺,“希望以羌族人特有的文化遗产,帮助更多姐妹走出灾难阴影。”
沈艳燕每天走村串户,将妇女们集中在帐篷、板房里用心传授羌绣、工艺品制作技巧。2009年8月底,第一批培训出的520名绣娘用3个月时间特别绣制了系列作品《羌魂》,为新中国六十华诞献礼。带着这批作品,沈艳燕从平武出发,经绵阳、成都、遵义、宁强、邯郸最终到达北京。这次“感恩巡展”引起轰动,其中《敬礼娃娃》、《握手》、《多难兴邦》、《警察妈妈》等四幅作品被国务院收藏。
两年多时间,沈艳燕的培训学校已经培训了1700多名绣娘。除了平武本地外,北川县八角、桂溪、陈家坝等地的羌族妇女也纷纷报名参加免费学习,羌绣给这些从灾难中走出来的女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憧憬。
“羌绣技法几千年来都是通过家庭内部言传身授的方式传承,极易断了‘血脉’。”为此,沈艳燕四处搜集、挖掘和整理传统羌绣文化,并将数十种羌绣技法汇集成书出版发行。去年10月,沈艳燕被列为四川省羌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随着羌绣技艺的传授,羌绣作品越来越多。“我开始考虑将这些绣品推向市场,这样也能为灾区的姐妹们找到谋生的方式。”去年4月,沈艳燕拿出10万元人民币注册了新公司,“公司统一设计绣品,统一发放材料,统一回收产品,统一发往市场。”
有了公司,还要寻找销售渠道,于是建立一个羌绣产业园的想法应运而生。“产业园主要以羌绣为龙头,用特色文化展演吸引游客。这样,绣品可以走出去,我们的文化同时也留了下来。”沈艳燕说,“通过实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绣娘们不离乡土就能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另外,有了游客,旅游就能带动这里的经济。”
在沈艳燕公司的展示间里,一幅幅精美的羌绣独具民俗风情。“地震前,羌绣用线较为单一,几乎是黑白搭配。现在色彩鲜艳亮丽了许多,大朵大朵的鲜花让人看到了生活的阳光。”沈艳燕说,现在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样在保护传承着民族文化,这些瑰宝总有一天会真正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