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叫什么名字?怎么进来的?”23日上午,在宿迁市召开的机关作风建设大会上,会场大屏幕播出的一组会前工作人员明察暗访的视频,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在上班期间在电脑上玩游戏时,被暗访人员拍个正着,面对暗访人员的询问,该工作人员恼羞成怒,厉声质问起暗访人员来。(4月24日《扬子晚报》)
机关作风漂浮的典型症,就是一些公职人员在工作中玩“游戏”,视“游戏”为工作,不但在工作中玩游戏,也以游戏的心态看待工作。这样的作风,不但影响了工作的效率,破坏了部门的形象,更为重要的是,其扩大的效应使其忘了基本的责任和身份,并助长了“有知者也无畏”的习性。如此,才有了面对暗访时,“你叫什么名字?怎么进来的?”这样的强势。
按说,面对明察暗访的镜头,“游戏者”应当慌张无措,要么低调补救,要么高调道歉,即便按照常理,就算做做面子活,也应当立即收敛,决不会恼羞成怒,厉声质问。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当事人的态度,看似反常,实则正常:一则,这其实是一贯作风的延续,证明这样的质问不过是一句口头语,是其不高兴时的习惯表达;二则,说明上班打游戏,已经成为“见怪不怪”的事,暗访提问无异于有意找事;三则,说明上班的游戏算不得什么事,暗访也没啥威力,之前可能也无相应的处罚效尤。
就事而论,考虑到大环境,机关工作人员上班玩游戏还并非不可原谅,但其面对监督时的态度,则无比恶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由此及彼的联系,则实际情况则令人担忧。面对明察暗访的态度都如此,对待群众和办事者又将如何?公务员如此态度的背后的原因,才是最需要思考的地方——游戏者追问人家是怎么进来的,为什么没有这样的自问,或者是受到这样的追问。
对监督的不适应,实则暴露缺乏监督。追问的倒置,也足以证明监督的阙如,身份的颠倒。假若,无论是上级监督还是社会监督,能够成为常态,并因此衍生风险效应,公务员出于后果的担忧,才会产生对职业的尊重和责任的敬畏。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公务员在面对监督时,才不会有狂躁的底气,只会有后果的担忧和恐惧。这意味着,其将面临“你叫什么名字?怎么进来的?”这样的追问,甚至是“你知道自己的责任吗”这样的盘问。
不让公务员弄懂“你是怎么进来的”,就会遭遇到他的“反问”。只是,“反问”之下,公仆心荡然无存,主人感无比强悍。借此机会,我们应当思考两个问题,一是究竟是什么让他们不懂得“我是怎么进来的”;二是如何让他们懂得“我是怎么进来的”。对于“游戏者”,我们更应建立一种有效机制,经常质问,“你是怎么进来的”。 (堂吉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