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敬礼娃娃”拍摄者:“我用镜头记录北川重生”

2011年04月28日 15: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绵阳4月28日电 题:杨卫华:“我用镜头记录北川重生”

  中新社记者 杨超

  “这张照片如何?漂亮吧。”在北川新县城,杨卫华边收拾“长枪短炮”,边展示着当天的“战果”,神情颇为兴奋。

  三年前的抗震救灾中,一张名为“敬礼娃娃”的照片感动了世界。而抓住这感人瞬间的拍摄者——《绵阳晚报》摄影部主任杨卫华心中的“北川情结”也由此愈发浓烈。

  “当时余震不断,山上巨石滚落,说不怕那是假的。”“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杨卫华当晚23时就抵达北川。作为首批进入北川的记者,职责所在让他克服了恐惧。救灾现场,他既是新闻工作者,更是志愿者、救援者。

  “有三次,死神与我擦肩而过。”谈到这段经历,杨卫华至今心有余悸。“有一次跟救援队进入废墟深处救援。我正要拍照就遇到强余震,头上的水泥块嘎嘎地往下掉,当时我心都凉了。”

  与惊险经历相比,北川的断垣残壁、满目疮痍和众多生命的消逝更让杨卫华感到痛苦和压抑。“不久前还和一些北川的朋友通电话联系,转眼就没了。那种发自内心的悲伤让人特别难受。”

  随后的一段日子,他每天进出北川,拍下了大量珍贵的抗震救灾图片,同时试图寻找能慰藉自己心灵、振奋自己精神的东西,直到2008年5月19日全国哀悼日这一天。“那天天气很好,我用逆光拍下了一幅废墟上飘扬的五星红旗。黑漆漆的废墟,耀眼而鲜红的国旗,强烈的反差加上连日来的见闻,让我顿时感受到在巨大的灾害面前,国家、民族精神汇聚而成的力量,感觉厚重而坚实。”

  “这三年的春节我都是在北川过的。”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杨卫华做出了坚守北川,见证重生的决定。在他的QQ个人资料上,生日被改成了2008年5月12日,他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和重生的北川紧紧融汇在一起。

  “作为一个摄影记者来说,很多照片的记录都是史料性的。”三年来,杨卫华行程三、四万公里,最多的一天往返北川四次,5个T的硬盘里装满了北川重建的珍贵影像资料。“不少资料还没面世就变成了历史。这周去还是废墟,一周后地就修整平了,再去的时候新建筑已经开始建设了。”

  地震,唐家山堰塞湖泄洪、9.24洪灾泥石流、修建永久性农房、北川新县城建设……杨卫华真实的、充满激情地记录着,体味着、感悟着。“别人看到的北川是一个平面的,而我看到的北川是一个立体的北川,一个有色有味的北川。”

  “震后,我一直在关注和拍摄一群孩子,包括郎铮、王丹妮、冯婉璐、陈思雨等等。”杨卫华说,每次再看到他们的时候,孩子们都是满面笑容。“这些从废墟中救出的孩子们,变得又漂亮又阳光。他们给‘坚强’这个词赋予了最好的诠释。”

  “这是一种涅槃重生式的变化,这是我希望和更愿意看到的,也是想与更多人分享的。”不经意间翻阅三年来拍下的照片,北川的巨变让杨卫华很震撼。“帐篷消失了,板房拆了,山东兄弟走了,新北川盖成了。变化让我百感交集,为北川,也为自己。”(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唐伟杰】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