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北京常住人口1961万突破承载力 过去10年增604万

2011年04月30日 02:57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本报讯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北京常住人口数为1961万人,占全国常住人口比重为1.46%,较上一次普查上升0.37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第2号公报显示,北京人口在四个直辖市中仅高于天津。广东省凭借1.04亿的常住人口成为第一人口大省。

  >>人口增长

  北京10年增604万人

  常住人口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包括户口在本市,离开本市不满半年的人口。北京在此次普查中共登记常住人口1961万人,与2000年相比,增加604万人,平均每年增长3.8%。“1961万”这一数字意味着北京2020年总人口规模控制在“1800万”的红线被突破。

  与其他省区相比,北京人口大于海南、西藏、青海和宁夏。

  全国人口唯广东省过亿

  全国人口数量唯一过亿的省份是广东省,达1.04亿人,占全国的7.79%,比2000年上升了1.16%。紧随其后山东与河南的常住人口分别为9579万、9402万。

  各省市区中,人口未突破千万关口的分别是海南、宁夏、青海和西藏,其中西藏常住人口最少,为300万,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0.22%。

  除按省份公布常住人口外,国家统计局还公布了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出的现役军人人数230万人,难以确定常住地人口人数465万人。

  内地外籍人员超过59万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将居住在内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在这次普查中,102万居住在内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接受了登记。

  这些人员包括在普查标准时点在内地居住三个月以上或能确定将居住三个月以上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其中外籍人员593832人。

  >>普查费用

  普查人口耗资80亿元

  据了解,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经费由各级财政分级负担,中央财政由财政部安排了12.5亿经费,加上国家发改委和全国的投入合计约80亿元。经统计,全国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近千万人。全国80亿经费,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两员”的补助和劳动报酬,第二大部分是光电录入、纸张、材料、宣传品。

  ■释疑

  两年后劳动力资源将逐降

  16岁—59岁之间人口是劳动力资源人口,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数据显示,目前劳动力资源人口9.2亿,比2000年的8.25亿增加将近1亿人。

  据预测,中国未来10年每年适龄劳动力资源将稳定在9亿左右,至少“十二五”期间劳动力供应总体充裕。但2013年后劳动力资源将逐步下降。2013—2020年下降较缓,2020年后会下降得快了。

  马建堂认为,到2013年仅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增长推动经济发展难以做到,要提高劳动力素质,转变发展方式,尽可能少用劳动力。他同时表示,未来5—10年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格局不会变,增速大约是8%,不过劳动力成本可能提高,特别是劳动力密集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可能上涨。

  人口普查摸底房屋空置率

  对于住房空置率问题,马建堂表示,此次人口普查按住房进行,也设有一些住房信息,短表项目较少,只问有几间住房;10%的居民填长表,包括何时建设,平房还是楼房等。

  “我们通过卫星遥感资料划普查区,加上普查员现场勘察建筑物哪些是厂房和宿舍楼,普查员要一个楼一个楼跑,这个楼里有多少门洞?有多少户人家?多少户人家有人住?多少户人家没人住?然后编出普查的户主姓名底册。我们现在正在进行人口详细数据汇总,将来如果有需要我们也会汇总户主姓名底册,对普查时无人居住的信息进行整理,来作为一个参考指标。这个工作需要一点时间,我们也会以适当的方式告诉大家。”马建堂说。

  ■对话

  北京人口承载力应考虑远郊

  2005年初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明确指出,2020年北京的总人口规模要控制在1800万。但昨天“1961万”的出炉意味着“1800万”的人口红线正式宣布被突破。这已不是人口红线的第一次被突破。

  人口红线为何如此轻易攻破?记者就此对话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袁崇法。

  城市集聚资源增加人口规模

  记者:“1961万”对北京意味着什么?

  袁崇法:北京与广东不同,广东人口增长最重要的是外地打工者,但北京还有行政中心的关系,集聚大量的中央机关、部委、企业总部、高校,每年在这些单位增加了大量的户籍指标。因此,我们在分析“1961万”对北京的利弊时,重要的不是大数,应该是结构,这样才能清楚哪些增长是合理的,哪些需要调控。

  记者:可这一数字突破了2020年的北京1800万的“人口红线”。

  袁崇法:单从突破1800万的“人口红线”角度讲,人口规模增多不光是北京的问题,北上广都有。

  为什么几次城市规划的“人口红线”屡屡失守,这要考虑人口规模增长的原因。从经济上来讲,城市化过程中,人口集聚很正常,国际上也是如此。城市集聚了很好的发展资源,从市场发展的规律来讲,也必然造成人口规模的增加。

  城市资源承载力非规划唯一因素

  记者:那制定“人口红线”还有什么意义?

  袁崇法:我们回过头来看规划,现在一些城市的规划,有的发展跟不上规划,有的超前。如北京等大城市,人口规模早已超过规划目标,有的城市计划人口规模达到50万,但多年未达到目标。这需要我们反省,这些所谓的规划建立在什么基础上,不能光从资源承载力的角度来规划。

  一直有人研究城市的发展资源,计算城市承载力,测算城市人口规模极限。但城市承载力是由城市综合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而非自身的自然资源禀赋。1980年前后有专家根据粮食等食品生产的潜力,测算中国只能养活12亿人,但目前中国人口已达13亿,比以前吃得饱,吃得好。原因不是自然资源禀赋发生了变化,而是综合国力增长。

  记者:制定人口目标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袁崇法:市场机制的一些深层次规律性问题是必须要考虑的。

  比如,市场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产业链的裂变,在一些生产环节外,派生出很多配套产业,需大量人员就业,这带动了第三产业。人越多的地方越容易产业化,这是经济发展的机理在起作用。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行政权限。人口集聚既有效益也有成本。效益与成本的比较,是市场行为,企业会比较,劳动者更会比较。一旦效益低于成本,人口就不会继续集聚。毫无止境的集聚,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城市人口集聚仍处在高效益期,二是集聚成本非刚性,没有制约作用。

  记者:北京是什么原因?

  袁崇法:还是后者。目前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要素的集聚主要是靠政府而非市场,政府权力越大,集聚资源越多越好,甚至成本越低,发展配套越给力。谁能说得清楚北京的水、电、气、煤完全的真实成本究竟是多少?政府控制发展要素,掩盖了城市发展真实的市场成本,大城市因大权力成为相对的大优势。北京作为首都更是如此,成为城市发展绝对的大优势,所有企业和人口都认为向北京集聚是不争的首选。

  北京承载力极限要考虑远郊空间

  记者:北京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

  袁崇法: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弄清一个概念,就是你说的北京的地域范围。目前,谈到这个问题很多说法是不清楚的,控制人口究竟控制什么人口,在什么范围中控制。“1961万”包括农村区域以内的所有北京管辖的区域人口。可大家往往想成是城区人口。北京城区确实存在人口过密问题,但远郊区县发展空间很大。可以这样说,北京行政区域内不存在承载力极限的问题,北京还有很大的承载空间,并不是2000万人就到头了。

  记者:北京需不需要人口调控?

  袁崇法:我认为,不要着急对这个数字下结论,不要着急怎么办,先要搞清楚结构究竟是怎么回事,千万不要就数字而论。

  许多城市对当地人口结构有理想化的设计,如高学历、高技能、高收入、高职务等,但决定城市人口结构的仍然是生产力的结构和综合水平。无论社会如何进步,现代化达到如何高的水平,经济发展总是多元化的,行业总是多种化的,技术总是多层次的,这就注定对人口素质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对劳动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

  明白了这个问题以后,再去清晰城市定位。北京作为国家行政中心,究竟是要以服务于首都为首要目标,还是既服务于首都又要做大做强。在清晰定位之前,继续制定调控目标也是没有用的。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孙乾 马文婷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哉麟】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