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5月5日电 题:藏族画家讲述:寻找羌族释比老人
作者 刘贤
有些脏污的藏青长袍和猴皮帽、沉重的羊皮鼓点和着奇特的祭舞步伐以及不知意义的古老语言,脚下是已成废墟的家园,远处是苍茫绵延的青山和晴朗的蓝天……大唐卓玛回想起三年前那场震后绝唱般的羌族释比祈福仪式,仍然唏嘘不已。
今年49岁的大唐卓玛是位藏族女画家,与丈夫杨瑞洪一同在四川阿坝师专任职美术教授多年。夫妇二人常年行走于汶川的羌山岷水,拍照写生,熟知当地羌族的民俗典故。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侥幸逃生的卓玛夫妇于5月底辗转逃到成都。而后作出了出乎所有朋友预料的决定:重回汶川,寻找释比。
“羌族没有文字,所有文化由释比口耳相传,所以释比也被称为‘活化石’”,大唐卓玛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在甲骨文中即有记载的羌族传承至今,年轻人不愿记诵那复杂的经文和仪式,释比人数日渐凋零。而释比多是族中老人,在地震中生存更加艰难。
卓玛夫妇于2008年6月15日,冒着余震,踏上寻找释比之路。
“第一个找到的释比是马成德。”卓玛说,自己当时在背着、挑着锅碗瓢盆正往山下大迁移的寨民中逆流而上,爬到龙溪乡窝尔寨寨口,正好看见70多岁的马成德蹒跚而来。
释比法事分上坛、中坛和下坛,分别与天、人的婚嫁建筑大事,以及丧葬有关。马成德是主持下坛仪式的释比。卓玛希望他能主持一场为地震中遇难者和幸存者祈福的仪式。尽管不符合规矩,马成德仍一口应允。
在寨子的废墟上,震前被称之为神坛的玉米地边,马成德在前摇铃,他的两个徒弟和两位青年在后击打羊皮鼓,俯仰之间是夺目的太阳与厚重的土地,千万年不变。他们穿着并不符合仪式要求的普通服装,却在这全然被毁的家园上显得更为庄重。
将马成德安全送往灾后安置点并赠与生活费后,卓玛夫妇第二天又登上萝卜寨。
找到68岁的释比王明杰时,他正在救灾帐篷中忙碌。他的师傅、92岁的老释比张福连已在地震中遇难。王明杰不愿意离开村寨到山下避难。
戴上高耸的猴皮帽、敲着羊皮鼓,王明杰在一片瓦砾碎石间唱起了古老的羌语。卓玛夫妇等人或坐或站,在一旁静静凝视着这场特殊的仪式,天地间仿佛只剩下这外人全然不懂,连多数羌族人也难解其意的西羌古语。
在近10天内,卓玛夫妇又找到了余世荣、朱光亮、杨贵生、何清光4位释比,并赠与他们生活费,然后将此行搜集到的图片、羌族器物等带到北京展览,以期让这个正面临文化传承之危的民族得到更多关爱。此举收效甚佳。
此后,卓玛夫妇为王明杰、杨贵生、马成德三人各办了一张银行卡,每月汇款以助其度过难关,时间持续约一年半。卓玛反复说服释比们摒除“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规矩,招收异姓弟子。
现在,王明杰已在萝卜寨开设“释比讲习所”,传授羌文化。经广东援建,萝卜寨在保留羌族建筑风格的同时,焕然一新,仍坐落于高高的山脊,被称作“云朵上的街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