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多地掀起“治庸风暴”,风生水起。这其中,备受关注的是武汉市4月6日开始高调开展的“责任风暴”、“治庸计划”。该市“治庸办”,曾一日内处分了近40人。
从密集治理腐败,再前移到治理“庸官懒政”,专家认为,各地此举值得肯定。此外,专家也指出,“治庸风暴”早已有之,但大多沦为“一阵风”。如何将“一阵风”变成长效机制,正在考验各地官员的政治智慧。
吏治难题何以难解
“庸官懒政”现象,在民间及媒体上均有形象的概括。如“机关病”、“混混官”,“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样子”,“上岗不在状态,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尽力”,“领导召见不献一计,同级会商不见一词,下属请示不发一令”等。
“庸官懒政”何以成为常见现象、吏治难题,其产生的土壤何在?
接受本报采访时,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吴丕教授表示,群众无法有效监督官员,是产生“庸官懒政”的重要原因。还有学者分析,有些地方部门,人员臃肿,“母鸡多了不下蛋”,职责不清,以及监督乏力,是其土壤。
而被国外媒体引用较多的观点,是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党建研究室主任周湘智概括的“三短三不”。即,竞争“短缺”,动力不足;问责“短路”,压力不大;考评“短腿”,活力不强。从干部选拔、问责、考评机制上,反思“庸官懒政”产生的原因。
治庸手段形式多样
不只中部的武汉,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如山东、山西、湖南、浙江、江苏、新疆等地部分地区,近一年来,均开展“治庸治懒”行动。这场风暴大都有哪些特点?
新任一把手主导。如山东省宁津县新任县委书记、纪委书记上任不久,该县即于去年5月底对政府人员刮起“治庸风暴”至今。其他地区,如武汉市、山西省等地情况类似。分析认为,一把手主导利于治庸行动迅速铺开,效果立竿见影。
突出保障经济发展环境。如武汉治庸,旨在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投资发展环境,故而剑指吃、拿、卡、要等50种损害投资发展环境行为以及得过且过、业绩平庸等10种“庸病”。湖南治庸,出台了《关于影响机关效能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处理办法》,顾名思义,为经济发展环境着想。
暗访及举报形式多样。不少地方成立“治庸办”、“优化办”等,派出含媒体记者在内的暗访组,或者让刚毕业的大学生,乔装打扮去暗访。此外,各地一般开通举报电话、举报信箱、电子邮箱等。
雷厉风行。如,武汉市强调追责不搞“下不为例”,“不管是谁”,情节严重将遭免职。山东宁津县则有7名“一把手”走上曝光台,且原药监局办公室副主任被撤职。而在新疆,多个处室负责人被免去现职,下派基层挂职锻炼或轮岗交流。
治庸治懒亟待长久
记者检索发现,至少5年前,我国即有“治庸风暴”。2006年2月13日,人民网时政频道以《治庸风暴袭卷全国 “混混官”日子到头了》为题,搭建专题,介绍当时全国各地,如安徽安庆市、湖北沙洋县、重庆市、深圳市、兰州市等,“问责行政首长”,掀起“责任风暴”、“效能风暴”,实施“治庸计划”的情形。
如何让“混混官”的日子真正到头?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认为,应通过建立健全机制,来实现常态化、制度化、持久化治庸。吴丕认为,除形成长效机制外,还应让群众、媒体获得足够监督权。还有专家建议,将体制外的互联网络举报与体制内的官员考核结合。
避免“一阵风”,也是各地党委政府的考虑方向。如武汉市,将“责任风暴”、“治庸计划”分4个阶段,其中第4阶段为“9月1日至12月底为建立机制阶段”。而山东宁津县委有关负责人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目前的纠风绝不是“一阵风”,已经采取了诸多措施,以建立长效机制。(本报记者 陈振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