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文县5月6日电 (刘启舒)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甘肃文县利用国家投资的1.35亿元水利灾后重建资金,建成了307项农村供水、河堤、灌溉、电站等水利工程,绘出了一幅水利新画卷。全县水利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超过了震前水平,为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撕裂了甘肃陇南文县山川大地,全县农村供水、灌溉等水利基础设施遭受重创,368顶水利设施毁坏,水利设施损失达2.67亿多元。
重建供水工程,12万农民饮上安全水
汶川地震,文县有192处人畜饮水设施遭毁坏,全县3.3万多户农户、13万多人饮水受到影响。灾后重建中,文县争取农村供水工程149项,总投资达3524万元,已全部如期完工,全县有12万山乡农民饮上了安全水。
坐落在高山上的文县尖山乡铁古山行政村,地震中人饮工程毁坏。灾后重建中,国家投资41万元,重新建成了总长17.6公里的管道引水工程,解决了全村7个社、288户、1229人和580多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
文县重建农村供水工程,既有恢复地震毁坏的供水设施,也有新建供水工程。桥头乡青山湾村,多年来村民饮水困难,靠下雨将房檐水引到地窖积聚起来饮用,天旱无雨时只能到五六公里远的山下河里取水。灾后重建中,国家投资15万元,为这个村架通了2610米长的管道引水,全村87户、391人从此结束了饮水难的历史。
文县水利重建,坚持因地制宜,多种方式解决农民饮水,既有管道引水,也有“江水电提人饮”、“打井电提人饮”等。石鸡坝乡剪子坪村依靠灾后重建资金15万元,建成了江水电力提灌人饮工程,解决了全村36户、160人、72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尚德镇上任家坝新村,国家投资51万元,建成了打井电力提灌人饮工程,全村62户、196人和120头牲畜的饮水得到解决。
修复灌溉工程,近3万亩良田重唱流水欢歌
灾后重建中,文县一共实施了65项灌溉工程,总投资3524万元,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2.977万亩,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
全长12公里、浇灌文县城关镇5个村的3400多亩耕地的“文丰渠”,地震中水渠多处垮塌和被滑坡掩埋。震后,国家投资170万元,及时修复了文丰渠,为灌区的3400多亩耕地重新系上了丰收的“安全带”。
灾后重建中,文县除了修复地震毁坏的水渠外,还修复和新建了一批节水灌溉工程。坐落在山腰的文县桥头乡新舍、新寺两村,前些年建成的集雨水窖在地震中受损。灾后重建中,依靠国家投资,修复了184眼水窖,每年可集水11万多立方,不仅600亩经济作物得到浇灌,而且为两村1208人生活用水和灾后重建家园用水提供了“水源”,同时还解决了两村500多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文县还利用198万元灾后水利重建资金,在该县的中寨乡兴隆等4个村,建成了114眼水窖,使这些村近年来营造的1000多亩红提葡萄园得到浇灌,这一鲜果每年为当地山乡农民增收300万元左右。
兴建河堤工程,55村和万余亩良田免水患
在文县,一道道恢复和新修的河堤,蜿蜒在白水江、白龙江畔和8条河流域,守护着一个个村庄和大片良田。灾后重建中,文县共争取55项河堤工程项目,总投资4463万元。这些工程已全面竣工,建成河堤总长度34.26公里。全县有55个村、2.85万人和1.37万多亩耕地,告别了水患的威胁。
震前建成的文县丹堡河堤工程,是全县最大的河堤工程,总长4600米,保护7村23个社3822人,护地2600亩。地震和洪水中,这条河堤有12段毁坏,总长达2900多米。灾后重建中,文县利用灾后重建资金500多万元,修复了地震毁坏的丹堡河堤,堤内的村庄和良田得以保护。
全长1034米的文县碧口镇碧峰河堤,保护着碧口镇区8000多人和70多亩耕地的安全。地震中,这条河堤多处毁坏。灾后重建中,国家投资162万元,修复了毁坏的820米长的河堤,使镇区群众和耕地重新有了安全屏障。
坐落在白水江畔的文县城关镇白衣坝村,全村176户、790人,400多亩耕地,过去常遭白水江洪水的威胁。灾后重建中,国家投资118万元,新建成了长520米、高3.6米、底宽1.6米的河堤工程,保护了村庄和400多亩耕地。这条河堤建成后,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堤内庄稼遭受洪水威胁,实现旱涝保收,每年可增产粮食4.5万公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