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江堰友爱学校康复中心的教室里,12岁的夏凤婷和同学康若琦不时地跑进跑出,互相追逐、打闹,笑声在教室和走廊里回荡。
如果不看康复中心关于她们的个人康复记载,人们很难看出和想到这两位快乐的小学六年级学生身有残障。三年前的“5·12”汶川大地震让夏凤婷失去了右前臂,康若琦则是左小腿被截肢,两人现在都戴假肢。
“在2008年刚失去手臂那会儿,孩子还是有点沉闷,现在基本上恢复了,是班里的活跃分子。”夏凤婷的妈妈李鸿英告诉记者。
友爱学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援建,是目前中国唯一一所无障碍、残健融合、全纳式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学校目前共有121名肢残孩子,来自四川各受灾地区,目前被分在不同的班级和正常学生同班上课。
康若琦觉得现在没什么压力,自己和别的同学没什么不一样,“我不能快跑,那我就走,这没什么。”她一脸笑容。
记者采访发现,家长为她们的快乐成长和心灵恢复起了重要作用。
地震以前,在都江堰新建小学就读的夏凤婷是个画画“高手”,参加以“迎奥运”为主题的第十三届全国少儿书画比赛,获得一等奖。
2008年6月,她第一次用左手画时,她觉得“丑死了,就像一年级学生画的”。
“妈妈告诉我,我跟别的孩子没有不一样,即使我两只手都没了也没关系,以后会有一种机器,你对它说什么,它就能帮你画什么、写什么,所以不用担心。”
“那你相信吗?”
“我相信!”夏凤婷说,“但我还有一只手,所以我要努力画!”
在妈妈的鼓励下,经过2年的努力,夏凤婷觉得现在已经画得“差不多了”,以后最大的梦想就是当画家。
李鸿英是符合再生育条件的,但她说,没想过再要孩子,“好好培养她就好了”。
地震前,康若琦的爸爸康建宁因工作关系在全国各地跑,但地震后为了照顾女儿,业务基本都放弃了,主要待在都江堰,就为了“多陪陪她,让她早点走出阴影”。
康若琦十分喜欢运动,地震以前轮滑玩得很好。地震以后左小腿戴上假肢的她看到别的孩子玩轮滑时一度显得十分低落、难过。她就要爸爸教她。
康建宁于是鼓励她重新练习轮滑,平衡能力很好的康若琦很快学会了,现在戴上假肢的她重新在轮滑上飞翔。康若琦说,自己的梦想是成为科学家,受伤不会影响自己梦想的实现。
康若琦还特别感谢自己的同学和老师。她说,同学和老师没有当她不一样,“老师对我们一视同仁”。进教室需要戴鞋套,有时背着书包她不方便弯腰,同学马上会跑过来帮她穿上鞋套,中午打饭时,同学也会主动帮她,“这些让我觉得同学们还是像以前那样热情,大家并没有用异样的眼光看我。”
该校初二学生程豪在三年前的地震中左腿踝关节骨折,右手上臂被划伤,留下长长的伤疤。右手掌伤势也较严重,手背有明显伤痕,大拇指和食指至今不能完全自如地合拢,写字时间不能太长。
程豪同样感受到了集体的重要性。他说,喜欢与正常同学一起上课,这样不会觉得自己与正常人有什么不一样。
程豪说,目前除了不能长跑以外,伤势对他已没多大影响,但当他的妈妈让他展示自己的右手上臂伤疤时,他立刻反对说,“不用看,都已经好了”。
他在震后还鼓励爸妈再生一胎,结果在去年有了一对双胞胎妹妹。他说,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喜欢弟弟妹妹,所以鼓励爸妈再生。
香港无国界社工在友爱学校设有“友爱集善之家”,也是121位残障孩子的心理咨询室。该项目得到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支持。
集善之家服务主任蔡玉仪是香港的注册社工,她2009年9月来到友爱学校,长期为残障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情绪支持和心灵重建服务。
她说,刚来时,发现有的孩子害怕巨响和余震,有的还有严重的自闭,情绪容易暴躁。但现在大部分孩子已经有所缓解、能够直面现实,有少部分生性乐观的学生甚至已经完全恢复。
蔡玉仪说,学生们年龄还小,相对单纯,容易走出心理阴影,反而是家长会替他们的未来担心,所以她还会到学生家里去家访,给家长们一些建议和鼓励。
蔡玉仪也希望对孩子们的爱和接受能扩展到整个学校、社区和社会,希望学校、社区能接纳他们。所以,他们也经常会和学校的授课老师沟通,有时还带学生们上街购物,“希望学校、社会尽量给予他们方便,孩子们虽然是残疾人,但以后也可以做很多事”。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