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汶川地震三周年)灾区“后重建阶段”仍须关注

2011年05月12日 14: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5月10日,离“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纪念日还有2天,四川北川地区民众纷纷赶回老县城遗址敬献鲜花、烧纸钱祭拜遇难亲人。中新社发 张浪 摄  

  中新社成都5月12日电 题:灾区“后重建阶段”仍须关注

  作者 刘贤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届三年,中国部署的三年完成灾后重建各项任务将在4个月后全面完成。三年重建,国际社会见证了震灾区的脱胎换骨;但人们也看到,灾区发展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灾后恢复重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后重建阶段”仍须得到各方关注。

  生态恢复任重而道远

  中国国务院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评价: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森林大片损毁,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与破碎,生态功能退化。

  记者乘车经过汶川等极重灾区的部分路段时可看到,夹路山体岩石裸露,草木稀少。去年,四川映秀、绵竹等地爆发泥石流。专家分析,“5.12”汶川地震对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影响巨大:岩体震裂松动,岩石疏松破碎并诱发了大量的表层滑塌、崩塌、滑坡,致使大量的松散物质堆积在沟道内,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

  《规划》确定了林草植被恢复、草地恢复、森林公园等多个生态修复项目,并强调加强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隐患点的排查、监测和治理。生态恢复任重而道远。

  适应新生活尚需时日

  地震致使部分地区“不再适合居住”,在《规划》确定的“主要在规划区内就地就近安置,不搞大规模外迁”的原则下,青川县部分受灾人口在广元市内剑阁等地安置,部分跨市协调到邛崃市邛崃镇南宝山农场安置。北川县城异地重建后,要安置两部分人,一是老北川县城的居民,二是新县城所在地的原住农民。

  离开家乡到异地生活,从农村到城镇生活,摆在安置民众面前的是生活习惯的改变。政府根据情况实施了分配土地、就业引导、生活培训等措施,但在“故土难离”的心情下,异地安置的民众,特别是老年人还有段与新环境的“磨合期”。

  心理重建仍需坚持

  不同于建筑物的修复建设,心理重建因个人情况的差异效果也不同,只能“慢缝细补”。

  据中国心理学会调查,灾后有超过50支1000多人的心理救援队伍赶往四川灾区。学生、灾区基层干部、失去孩子的家庭等人群是心理救援的主要对象。

  日前,汶川一中校长周秀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生们完全走出地震的心理阴影,可能还要一两年的时间。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三年重建完成后,各界对震灾区的关注度会渐渐降温。灾区民众、官员在心理上还需对此变化做好心理准备。

  过上好日子关键在经济发展

  灾区民众能不能过上长久稳定幸福的好日子,关键还在经济发展。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其署名文章《社会主义制度铸就抗震救灾伟大奇迹》中提到,对口援建有效地促进了东中西部经济大合作。

  19个对口援建省与四川6个灾区市(州)合作共建了24个特色产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协议产业援助项目698个,落实了产业合作项目483个、资金178亿元。汶川水磨发展观光旅游,广元走低碳经济道路,德阳确定为清洁技术与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震灾区部分山区农村地带,尝试搞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种养殖业,如药材、土鸡等。但由于自身生产技术和观念较为传统等问题,部分民众掌握新的生产技术还需时日。

  地震后,政府提出了“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灾后重建总体目标。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对口援建促进的东中西部经济合作后续效应有多大?尚需时间检验。(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齐彬】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