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汶川地震三周年:一位海归博士的抗震“圆梦”路

2011年05月12日 16: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成都5月12日电 题:一位海归博士的抗震“圆梦”路

  作者:周迪迪

  “二十二、二十一、二十……”,四川省地震局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传来地震来袭预警倒计时。同时,以震中为中心,画面中的阴影部分随着时间的倒数不断扩大。“呜…呜…呜”随后,一阵急促的地震来袭警报声响起。

  这样的场景王暾博士已经经历了很多次,四川发生的每一次地震,都是他对这个最新研发的预警系统的检验。直到2011年4月25日,汶川发生2.7级地震,地震预警系统第十二次试验成功,为成都民众赢取到22秒的逃生时间,并对地震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和震级准确预警,这表明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在汶川地区取得初步成功。

  据日本实时地震情报利用协会研究表明,在日本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2秒获得警报,死亡人数能减少25%;提前5秒,死亡人数能减少80%。国内研究结果表明,预警时间提前3秒,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14%;提前10秒,人员伤亡比减少39%;提前20秒,人员伤亡比减少63%。由此,第一时间发出地震预警成为这位海归博士不断追求的目标。

  其实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前,王暾还在享受着宁静的校园生活。他从浙江大学到中科院再到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是中、美两国双博士,并在欧洲高级科研机构攻读博士后,研究的专业是超冷原子和量子信息。地震发生后,当远在奥地利的王暾看到地震灾区的惨烈景象时,他下决心要从事地震减灾事业,减少地震灾害对人类的伤害。“为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比发表几篇学术论文更重要。”王暾说,“我要用知识来回报祖国。”

  研发资金从何而来?技术难题如何解决?一系列问题摆在王暾面前。最终,在众多国外华人和国内朋友的支持下,王暾启动了该项目,成都高新区也为其提供了创业场地以及20万元的资助。这些支持使王暾深受感动,他决定将自己全部的心智奉献给防震减灾事业。

  经过近三年的研发,王暾博士的团队已经研制了地震报警系统和地震预警系统,在很多学校和单位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已经在汶川-青川区域布设的预警试验系统,也取得重要的成果,开创了在中国大陆内先收到短信,再感受地震的先例。例如,2011年5月6日都江堰、汶川交界的余震和5月7日什邡、茂县交界的余震中,有参试人员先收到预警短信,约10秒后才感受到地震。业内相关专家称,此次预警在中国大陆尚属首次。王暾表示,未来将把这项技术普及,以在以后大地震中为更多民众赢得逃生时间。

  同时,作为中西部领先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通过促进科技创新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近年来,在防灾减灾领域的科技进步取得长足发展,应急通信与信息设备、地震及公共建筑安全预警、燃气预警、医药与防护用品、数据灾备等应急产业发展迅速,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救治、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齐彬】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