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四合,郁郁葱葱。白云掩映,油菜花黄。
潺潺溪水边,一排排二层小楼的藏式新村格外醒目。白墙上、窗户边,莲花、马、牦牛等藏家壁画色彩艳丽、庄重吉祥。一些游人来到这里,望峰沉醉,流连忘返。
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汶川县三江乡。“5·12”大地震时,与震中映秀镇仅一山之隔的三江乡山塌房倒、遭受重创。然而,震后仅一年多时间,一个更加美丽、更加充满活力的三江就从废墟上重新挺立。
“去年我们创建了国家4A级景区,接待游客50万人次,大大超过震前的30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震前的3000元提高到3800元。”三江乡藏族女乡长李晓燕说。
三年前,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大地震后的汶川,悲情满怀。
一年前,红旗招展,机器轰鸣。重建中的汶川,大爱如山。
今天,天翻地覆,笑靥如花。重生的汶川,处处生机勃勃。
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从物质基础到精神文化,经过三年重建的汶川地震灾区,站到了腾飞的新起点上。
三年重建,打造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新平台
汶川县,水磨镇。
依山而建的水磨羌城,整修一新的禅寿老街,如今远近闻名。美食一条街、展馆一条街……各条藏羌特色街道上游客如云,生意火暴,店铺租金持续上涨。
震前,水磨镇是阿坝州的重工业基地,烟囱林立,污水横流。广东佛山的对口援建,像魔术师的妙手,让重生的水磨不仅房屋焕然一新,而且街道整洁,河水清澈,风景如画。2009年,水磨镇被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成了汶川县一张亮丽的名片。
脱胎换骨的水磨镇,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腾飞跨越的一个缩影。
三年来,国家共投入灾后重建资金10205亿元。今天,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已完成灾后重建规划项目的95%,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
——断壁残垣和成片的活动板房消失了,崭新的农房和居民小区,彻底改变了城乡面貌;
——从成都到汶川,原来6小时车程缩至不到2小时,不断延伸的高速公路和乡村道路,从根本上改写了蜀道难的出行历史;
——塑胶跑道的运动场、现代化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气派漂亮的医院和文体活动中心,有着无障碍设施的康复中心、敬老院,从无到有、从旧到新;
……
仿佛梦幻,眼前的一切,又那样真实。
漩口镇,集中村。
这是汶川县一个位于半山坡的村庄。今天,新修的水泥路从村头一直通到成都。
村民罗福芳家新盖了两层楼房,用来接待农家乐客人,每月能有几千元收入。靠着政府贷款,她去年开始饲养200多只“跑山鸡”,现在每天下蛋三四十枚,成了她家的“小银行”。
“原来没有路,出门一身泥;现在有了路,来的客人多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罗福芳说。
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是汶川县眼下着力打造的重点产业之一。
“我们要在灾后重建的基础上发展起跳,打响‘汶川’品牌,把汶川变成四川经济西进的桥头堡、川西北高原开放发展的高地、现代物流运输中心和旅游大通道。”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说。
在新的发展平台上,灾区的“造血”能力不断增强。
青川县木鱼镇,川珍实业有限公司。
这是青川县最大的食用菌企业之一。在食用菌栽种的关键时节,工人师傅忙着在一米左右的橡树段上打孔,准备交给当地农户栽种食用菌。
“5·12”大地震中,这家企业损失惨重,被迫停产。但在浙江省对口支援下,企业很快恢复生产能力。2009年公司销售额达到1.12亿元,超过震前水平。
“我们采取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带动周边30多个乡镇1.2万农户生产致富,今年要求种植的农户比去年增加了三分之二。现在,我们的产品已进入浙江超市,还卖到了南京、西安、成都等地。”公司办公室主任丁云富说。
广元青川-川浙合作产业园,北川-山东产业园,川闽产业园,天津-宁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地震灾区特有的这些产业园区,是增强灾区“造血”能力的新希望。
2010年4月,广元甬川钢结构有限公司在川浙产业园区建成投产,当年产值就达1.7亿元,利税400万元,大大超出企业当年5000万元产值的预计。现在,企业已准备开始二期投资,扩大产能。
“我们一方面希望支持灾区,同时也看中了这里的市场机会和低土地成本。”广元甬川钢结构有限公司董事长毛彭君说。
从汶川到绵阳,从甘肃文县到陕西宁强,三年间,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个个乡村面貌一新,一片片果园布满山岗,一家家企业建成投产……地震灾区正在新的起点上扬帆起航。
三年重建,锻造出不屈不挠、感恩奋进的新境界
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
40多栋小楼依山而建,水泥路通到每户门口,自来水、燃气等各种配套设施齐全——这里不是大城市的乡间别墅,而是宝山村建设的受灾群众安置点,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宝山新农村旅游区。
大地震前,宝山村固定资产40多亿元,拥有26个企业,年产值13亿元,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地震中,这个村50多人遇难,7000多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8亿元。
“我们是流着泪开始重建工作的。”宝山村党委书记贾卿说,“生活要继续,生产要恢复,与其等着别人来救,不如自己努力站起来。”
震后第三天,宝山村就开始了恢复重建工作。党员干部和村民一起,靠双手把发电机从废墟里刨出来,连续奋战72小时,让装机100千瓦的“帐篷电站”恢复发电,为灾区群众送来光明;当年7月,村滑石粉厂恢复生产;10月,村职业技术学校竣工……
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三年重建,锻造出灾区群众知恩图报、奋发向上的优秀品格。
19个省市对口援建者虽然撤离了,但是,在茂县、都江堰、绵竹、什邡等地,人们还能经常听到带着山西、上海、江苏、北京等地韵味的普通话。
今天,走在各个重建点,一个突出的印象是村镇整洁有序,人们和谐相处。污水进入处理管网,垃圾有人专门收集,自觉维护美丽新家园是人们一致的愿望。
“幸福家园,邻里团结;家庭和睦,爱岗敬业;衣不乱晾,物不乱扔;狗不散养,水不乱淌。”刻在罗江县倒湾镇一块大石头上的村民文明公约,表达了群众的共同心声。
“震前这里都是土路,一下雨,到处是泥水,人人打赤脚。现在铺上了石板路,穿皮鞋也不怕脏了。这么干净,谁还好意思乱扔垃圾!”当地村民说。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是灾后重建时青川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写照。
“党的恩情永不忘,对口援建记心上。艰苦奋斗不能丢,回报社会永不休。”这是青川人民今天喊出的响亮口号。
“灾后重建结束后,我们必须重点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如何让住进新房的老百姓更快地富起来,一个是如何共同打造好青川未来发展的‘生态’环境。”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说。
今天的青川,已经制定了新的发展目标:通过3到5年的努力,把青川建设成为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
人类在战胜自然灾难的同时,会更加懂得生命的尊严与可贵。
人类在重建物质世界的同时,精神境界也得到升华。
灾后重建的过程,也是灾区群众集体疗治精神创伤、重建光荣与梦想的过程。
“当时,失去了亲人和家园的人们承受着内心巨大的痛苦,行为失常,变得难以沟通。”罗江县委宣传部部长邹运骏对抗震救灾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灾后三天,罗江县就研究提出了以精神重建为主旨的“火凤凰”计划,各级干部进村入户帮扶困难群众,讲述身边抗震救灾、自救重建典型的电影、电视短片反复播放,姐妹歌舞团深入地坝田间演出……
通俗易懂的语言,群众身边的故事,像春风化雨,滋润和抚慰着灾区群众受伤的心灵。
“重建自信与信念,重建爱心与美德,重建教化与自尊,重建礼俗与伦理,重建敬畏与感恩,重建机制与秩序,重建光荣与梦想。”这就是“精神重建”的主旨。
党和政府的真情关心,灾后重建的巨大成果,精神重建的种种努力,是疗治灾区群众心灵创伤的良药。曾经想自杀的伤残者今天成了心理志愿者,痛失所爱的人们开始组建新的家庭,获得新生的村寨再次响起了欢乐的笑声……
三年重建,民族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时代精神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良好的精神风貌,奠定了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想基础。
三年重建,是比抗震救灾更为艰巨的任务,是一场更为复杂、更具挑战的考验。广大党员干部以勤勤恳恳的工作,实实在在的成果,交出了令人信服的答卷。
一切依靠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灾后重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标准,极大地改善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罗江县,白马关镇。
灾后重建中,需要村民从受损的分散居住点集中到新村发展乡村旅游。农民尹华保想不通,带头抵制。
发生在2008年9月的一件事改变了尹华保的思想。那是一个大暴雨的晚上,半夜时分,县委县政府领导来到灾民安置点,走进帐篷,挨家挨户慰问群众。
将近深夜1点钟,干部们走进他家帐篷,仔细检查询问铺盖有没有打湿,帐篷是不是漏雨,粮食够不够吃。县委书记卢也对他说:工作没做好,对不起老百姓,下一步一定要让大家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我当时想,有这样的书记,没得问题,发展乡村旅游肯定能行。我就说:有你这句话,我以后再不当‘刁民’了。”从此,尹华保就像变了个人,在村里第一个签了搬迁协议,还主动帮助政府,动员其他村民搬迁。农家乐开张后,他第一个月就收入1万多元,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天灾来了,老百姓可以哭、可以喊,我们党员干部不能哭、不能喊。我们不站出来救人,不带着大伙恢复重建,老百姓哪有主心骨?”青川县木鱼镇人大副主席周万贵的话,代表了众多基层党员干部的心声。
灾后重建,民生为首——三年间,灾区各级党组织更加关注民生。扶贫济困、富县强民,成为基层党委政府共同的执政理念。
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发现,对于青川这样比较贫困的地区,灾后重建虽然缓解了困难家庭的窘况,但还必须加快完善救助体系,才能真正从机制上解决这些人的困难。
今年3月上任至今,向此德已主持推出、规范了6项民生救助制度,包括贫困救助热线制度、白血病患者救助制度、基层干部因病返贫救助制度、司法救助制度、贫困党员救助制度及80岁以上党员定补制度和火灾事故受害人救助制度。
“我算了一下,这些制度一年需要经费360万元,不算太多,但这些救助制度出台,对老百姓至关重要。我们的财政要体现民生,必须挤出钱来保障民生。”向此德说。
科学重建,和谐重建——三年间,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汶川县映秀镇。
四面环山,两河汇流,川西民居、藏寨风情、羌式建筑交错相融,与现代风格的场馆、宽敞平整的街道齐聚一隅,仿佛一座建筑博物馆。
三年前,这里是那场大地震的震中。如今,这里是“世界抗震建筑博物馆和防灾减灾示范区”。为了在地震断裂带上科学重建映秀,6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贡献了智慧——
学术交流中心是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师安德鲁设计;
青少年中心由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
震中纪念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主持设计……
“都说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这里集中的不仅是中国的力量,还有世界的智慧。”汶川县县长张通融说。
三年间,重建企业更加注重科学发展,不断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
汶川地震中受损最严重的国有大型企业东汽就是这样一个代表。
恢复重建过程中,东汽人加大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太阳能、海水淡化等战略,打造新兴能源产业培育发展平台,企业产值从2008年的10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00亿元。
“灾后重建实际上成了我们企业技术改造的过程、重新科学选址的过程,也是改造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升农民素质、树立宝山形象的过程。”宝山村党支部书记贾卿说。
三年重建,三年跨越,三年辉煌。
党的力量、人民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在灾后重建中充分体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历三年恢复重建的地震灾区正在大步走向光明的未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有着90年光辉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人民不断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记者蒋作平、车玉明、张晓松、黄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