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长江江豚15年减少一半多令人忧
鄱阳湖,拯救长江江豚最后的诺亚方舟
今年5月以来,鄱阳湖湖口水域经常出现大型江豚群,它们三三两两结对,时而在湖水中嬉戏,时而跃出水面。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组长王丁说,鄱阳湖里的江豚主要分布在都昌、星子、湖口等水域,数量在300至500头之间,占长江江豚数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随着长江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长江江豚数量每年以6.4%的速度减少。他希望,鄱阳湖永远保持“一湖清水”,成为长江江豚长久宜居的家园。
长江水生生物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世界上只有长江和亚马逊河生存着白鳍豚和江豚两种鲸类动物。2006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组织美国、瑞士、德国等6国科学家,采用世界一流技术对长江干流进行调查,却没有发现白鳍豚。专家们认为,长江白鳍豚可能出现了“功能性灭绝”。这一消息发布后,美国《时代周刊》把长江白鳍豚的灭绝评为2007年十大人为灾难之四,成为50年来第一种在地球上消失的大型水生脊椎动物,而且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灭亡的第一种大型哺乳动物。
80年代早期,长江白鳍豚有400头左右。2006年以前,长江白鳍豚曾在长江九江段八里江水域出现过,为何现在出现“功能性灭绝”呢?有关专家认为,长江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围湖造田、工矿废水、江湖阻隔等原因,导致长江鱼类资源越来越少,以鱼为生的白鳍豚能够得到的食物也越来越少。同时,渔民捕捞作业对白鳍豚的误伤屡见不鲜。加上一些不法之徒大量使用炸鱼、毒鱼、电打鱼等有害捕鱼手段,更令白鳍豚的生存雪上加霜。另外,随着长江沿江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长江水质的污染日益严重,都极大地影响了白鳍豚的健康,造成其繁殖能力减弱。
长江江豚15年减少了一半以上
随着长江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长江江豚数量每年以6.4%的速度减少。1991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组织专家对长江江豚进行调查,认为长江江豚在2500头左右。2006年,又组织专家对长江江豚进行调查,认为长江江豚在1200头左右,15年大约减少了1300头。
长江江豚和白鳍豚一样以鱼为生,由于食物减少,加上船舶航行、挖砂等因素,会导致江豚受伤乃至死亡,使江豚数量减少。
王丁说,按照目前的种群参数计算,在未来36年长江江豚将减少80%,达到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极危级标准。况且,现在长江江豚的性别比例失衡,雌性明显减少。因此,要大力改善长江江豚的生存环境,让江豚生息繁衍,千万不要让长江江豚灭绝。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文宣认为,长江渔业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他建议,长江休渔10年,让鱼类资源休养生息。他说,我国淡水水产量一年就有2434.8万吨,长江捕捞的水产量仅有130万吨,而且一年比一年少。长江休渔不会影响我国渔业产量。长江流域专业渔民不到5万户、15万人,当地政府要安排好渔民的生产生活,让他们上岸居住,转业转产。否则,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还要恶化。
引导渔民转产保护鄱阳湖鱼类资源
鄱阳湖江豚数量在300至500头之间,占长江江豚数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都昌、星子、湖口等水域。
据当地渔民介绍,过去早晨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江豚从鄱阳湖游到长江,再游到洞庭湖,晚上从长江游到鄱阳湖,非常壮观。这种场面现在是看不到了。鄱阳湖涨水的时候,江豚从长江游到鄱阳湖;枯水的时候,江豚从鄱阳湖游到长江。目前,由于江水浑浊,江豚视觉功能基本丧失,靠声呐系统在水中探测和识别物体。因此,保护鄱阳湖江豚十分重要。
目前,我省在鄱阳湖从事捕捞的船只在1.4万条左右,多数渔民患有血吸虫病和风湿病。对此,王丁希望,当地政府要引导渔民转产,保护鄱阳湖鱼类资源,永远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
王丁还说,江豚每隔14秒就要跳出水面呼吸一次,鄱阳湖完全可以发展江豚旅游。现在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态旅游,让游客到鄱阳湖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观赏江豚,以此促进渔民就业,让渔民不再以捕鱼为生。这样也可以进一步改善鄱阳湖的江豚生存环境,增加江豚数量,让鄱阳湖成为长江江豚永久的“宜居家园”
背景链接:白鳍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名白鳍豚、白旗。白鳍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具长吻,已存在有2500万年,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现已濒临灭绝。
江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鄱阳湖局部水域发现江豚群,专家称鄱阳湖水质改善较大。(何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