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屡立战功、身负重伤的老战士尚效孟,返乡务农近60年,却隐功埋名,默默奉献。直到患重病入院体检时,老人被发现身“藏”15块弹片,才向人们讲述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身藏弹片15块,隐功埋名近60载!老英雄尚效孟该有着怎样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生涯?5月7日,记者赶往(山东)莱芜市钢城区里辛镇双龙峪村,采访了老英雄的家人。
15块弹片,揭开60年前往事
走进尚效孟老人的家,正屋墙上贴着的一副对联引人瞩目:“不居功,归故里,辛勤耕耘时时未忘共产党人;为人民,打天下,弹片隐存处处彰示英雄本色。”尚效孟的大儿子尚明和说,这是后人为缅怀父亲写的一副对联,也是对老人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和最高的褒奖。
尚明和说,父亲因患胆管癌医治无效,于2007年2月18日在济南军区第88医院去世。这离人们发现他体内身藏15块弹片,仅仅过了60天。在这60天里,老人向人们讲述了60年前那些浴血奋战的往事。一个不畏生死,为人类解放事业勇于献身的战斗英雄的光辉形象,就此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2006年12月下旬,79岁的尚效孟因腹部胀痛、全身不适,被家人送进了解放军第88医院。
医生在为老人作核磁共振检查时,机器突然发出刺耳的报警声。起初,医生以为老人身上携带了硬币或其他金属物,在检查无异常后,让老人二次上机,但报警声依旧不断。后经X射线检查准确定位后,医生在老人的肋骨、胸椎骨、颅骨及右小腿等多处,共检测到15块大小不一的金属片,其中仅颅骨内就有4块。医生吃惊地发现,这些残留在老人体内的金属竟然是炮弹的碎片!
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体内,为何会有这么多的弹片?在老人以往的岁月里,究竟有过什么样的经历?医生问其家人,家人只知道60年前他参加过战斗,受过伤,其他的一无所知。
在医生的再三追问下,老人才打破沉默,断断续续地说出60年前在和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手榴弹在他身边爆炸,弹片嵌入体内的实情。由此,也揭开了那段尘封了近60年的感人故事。
21场战斗,淬炼钢铁般战士
“当年,父亲参军即参战,训练都是在行军途中完成的。”尚明和讲述说。
1946年11月10日,年仅18岁的尚效孟从老家双龙峪一路跑着进莱城参军,换上军装后就开始向南急行军,并在行军途中编入新四军7师,当了一名机枪射手。
参军不到一个月,尚效孟就碰上了一场大仗——宿北战役。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大兵团作战,不免有些紧张,端枪的手直打哆嗦。可冲锋号一响,他就只顾猛冲猛扫。激战四天四夜,全歼敌军整编69师和3个半旅共2.1万人。
冲锋中,尚效孟的小腿被流弹击穿,所幸没伤筋骨,他简单包扎后接着投入战斗。连长发现了他的伤腿,问他伤得重不重?尚效孟扎好绑腿,蹦了蹦说:“连长,没事儿。”由于他作战勇敢,轻伤不下火线,指导员当即与尚效孟谈了话,火线吸收他入了党。
入党后,尚效孟时刻铭记自己的使命,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先后参加了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莱阳战役和淄川战役等大小21次战斗,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
在孟良崮战役中,尚效孟和两位战友刘德孔、刘尊孔同在二连坚守阵地打阻击。国民党第7军和48师前进严重受阻后下了死命令,攻不过去就逐级枪毙。战斗打得异常惨烈,阵地前敌人的尸体摞了一层又一层。枪管打红了,尚效孟就用尿降温后接着打。战友相继牺牲,机枪副手被炸飞,尚效孟头顶颅骨也在那场战役中被弹片削去一块,留下鸡蛋大小的疤痕。战斗结束,全连140多人,连伙夫共活下来26人,机枪手只剩下尚效孟一人。在这次战役中,二连成功守住了阵地,尚效孟再立战功。
尚明和告诉记者,父亲病重入院后,他才第一次从父亲那里得知,他身上残留的这些弹片多数是在淄川战役中留下的。
1948年那年冬天,国民党把山东作为进攻的重点地区,淄川城内的敌守军凭借精良的美式装备和坚固的城墙严防死守,尚效孟所在团奉命主攻淄川城。
攻城战在深夜打响,尚效孟和战友在火力掩护下,借助梯子攻上了淄川城墙。他刚露出半个身子,一发子弹就打进了他的右脸颊,他身子向后一仰跌下城墙,摔昏过去。
当尚效孟在寒风中醒来时,城墙上的敌人疯狂地叫喊:“底下还有活的!”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地砸了下来。两颗手榴弹同时落在了尚效孟身边,他机敏地将其中一颗扔掉,就在他准备扔第二颗时,手榴弹在身边爆炸。他的面腮、手心被弹片刮伤,牙齿被炸掉半口,右手掌筋被弹片切断,半边身子血肉模糊……
当尚效孟再次醒来时,战场上只能听到零星的枪声,他忍着剧痛一点点地爬回阵地。团政委听说10个突击手只有尚效孟一个人活着回来,亲自赶来看他,当看到浑身是血,棉衣绑腿被全炸开的尚效孟时,一把将他抱住,流着热泪说:“尚效孟,你是真正的钢铁战士!”事后尚效孟才知道,那次攻城战全连只有他一人幸存了下来。
“别拿我的功劳去找国家麻烦”
尚效孟在前线野战医院抢救后,被支前民工抬过黄河,送回华野后方医院治疗。因伤重无法再跟随大部队作战,他退出部队后,进入荣军学校学习,并于1949年3月复员回到了家乡。
从此,尚效孟合上功劳簿,一声不响地当起了农民,在农村一待就是近60年。关于弹片的事,他从没对任何人讲起过,就连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不知道他的这些秘密。
回乡务农后,尚效孟担任村供销社的代销员,每天一个人推着独轮车走十几里山路到镇上进货,风雨无阻,一干就是37年。因为认真负责,账目清楚,他年年被镇里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供销部门评为“优秀代销员”。
尚效孟的老伴高凤英回忆说,丈夫复员后,平时身上多处疼痛,但他自己从不放在心上,阴天下雨疼得厉害,在家难受得坐不住的时候,就出去走走。“即使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他也从没向组织开过口、伸过手。”
据里辛镇民政所干部李效富回忆说,听所里的老同志讲,上世纪50年代初参加地方评残时,尚效孟只报告了自己手部的一处轻伤,被评定为三级乙等残疾,每年的残疾抚恤金只有十几元。“现在看来,当时他是有意把大部分伤情隐瞒了下来,按他真实的负伤程度,完全可以评二级甲等以上残疾,让国家供养,但尚老没有这么做!”
尚效孟归隐务农近60年,现在,4个子女仍然在农村务农。“我们兄妹四人,都是按老人的要求做人,从没让老人生气。老人对新技术接受得特别快,地膜覆盖花生,我们嫌麻烦不愿弄,老人坚持让我们这样做,结果增产50%以上。”尚明和回忆说。
尚效孟本家侄孙尚泉声说:“三爷出名后,我曾经对他说,您是老革命,功劳这么大,找人给俺大叔(尚明和)安排个工作。老人严厉斥责,‘这是什么话!咱不能给政府添麻烦。’”
双龙峪村村干部刘正德说:“他回村务农的这几十年里,忙地里的农活,是个好庄稼把式;干代销,是个童叟无欺、热情服务的好个体经营者,看不出是个具有赫赫战功的人。村里开党员会,他从不缺席,积极为村里的工作出主意想办法,为人直爽果断。原先村里缴公粮、农业税,他都带头缴纳,从不向上级申请要什么东西。”
尚效孟回乡后的近60年,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自力更生,始终对自己的决定无怨无悔。老人时常对身边的人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能活到现在已经很知足了,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哪儿还有那么多要求呢?”
2007年2月18日,老英雄临终留下遗言:“……别拿我的功劳去找国家麻烦。”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在奉献与索取之间该如何做出取舍?老人用他的一生给了世人最终的答案。(记者 于向阳 通讯员 韦勇 刘明奎)
相关链接
解放战争后隐功埋名的战斗英雄
结束对尚效孟家人的采访,记者在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市档案局等单位查阅了相关党史文件资料,发现在解放战争时期,像尚效孟这样回乡隐功埋名的战斗英雄不止尚效孟一人。蔡炳义、胡宗林等就有着同样“尘封的历史”,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英雄故事。
蔡炳义:一人俘虏27名国民党军
蔡炳义,江苏南通如东县河口镇烈士陵村人。1926年出生,1945年参军,曾参加过枣庄战役、孟良崮战役、台儿庄战役和莱芜战役。在莱芜战役中勇敢俘虏敌人27人,缴获机枪1挺、步枪20多支,荣获一等功一次。
1945年,19岁的蔡炳义报名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在行军途中成长为一名机枪射手。1947年初,国民党挑起内战,蔡炳义作为机枪手负责攻打莱芜城。战斗打响后,蔡炳义与战友用机枪控制住敌前沿阵地,待大部队发起冲锋,看到敌人被打散时,他冲入敌阵,对着四处逃窜的国民党军高喊:“老乡,缴枪不缴命……”敌人听到他的喊声,倾刻有上百人丢枪投降,蔡炳义也因此俘虏了27人,战后荣获一等功一次。
在孟良崮作战中,蔡炳义负伤前往华野4纵队45医院接受治疗,并一直服役到抗美援朝结束。1954年,他响应上级要求光荣退伍,并一直把功名埋藏在心底60多年。
胡宗林:孤身炸掉敌人两个碉堡
胡宗林,1932年出生在栖东县回龙区(现栖霞县桃村镇)北泊村一个农民家庭。9岁当儿童团长,10岁给部队首长当勤务兵,11岁就已是敌占区一名勇敢的地下交通员。抗战结束后,山东分局给他追记一等功一次。
1947年初,国民党挑起内战,胡宗林被区里调到支前指挥部工作,负责转运武器弹药。我军在攻打莱阳城南小山坡敌军时,一处暗堡阻断了进攻。关键时刻,胡宗林主动请战,利用竹竿捆上炸药包,拴上长绳,独自靠近敌人碉堡,将其炸掉。同年,在胶县战斗中,他又用同样的方法炸掉了敌人一个碉堡。1948年,在栖东县的庆功会上,胡宗林被授予特等功。在莱芜战役中,又被记二等功一次。
在随后的孟良崮战役中,胡宗林受重伤住进了野战军医院。陈毅在看望他时说:“部队决定给你再记大功一次,同时决定让你退伍回家。你要记住,回去后要正确对待荣誉和功绩,要再立新功,决不允许吃老本或拿它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向地方讨价还价。”
1949年7月,他领到政府发的革命荣誉军人证书,被评定为二等乙级伤残军人,回到家乡。据记载,胡宗林在革命战争年代,共立大小功14次。1955年10月1日,为了表彰胡宗林的革命英雄事迹,彭德怀、陈毅、陈赓还分别赠送给他一枚他们身着将帅服的纪念章,并写了赠言。
回乡后的胡宗林,遵循陈毅的谆谆教诲,一直把功名埋藏在心底。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里,在工作岗位上,同事们没人知道他曾是抗日战争的无名英雄、解放战争的功臣。这段“尘封的历史”,他的档案中没有记载,也成为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于向阳 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