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广东实施规划到户扶贫模式 干部如握“尚方宝剑”

2011年05月22日 05:52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我对未来生活有信心了!”45岁的温其均,本是清新县秦皇村里有名的困难户,如今说话却响当当的,有了底气。

  由于妻儿均患病,作为家中唯一的劳动力,温其均靠上山砍黄竹,一年忙到头也挣不到2000元,维持全家人的生计都难。他把眼下生活的变化,归功于对口扶贫秦皇村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和该公司派来的2名驻村员工。“他们出钱帮我修了新砖房,给我提供小牛和鸡苗,送我参加养殖培训班,还保证高价收购。”看着一天天长大的牛和鸡,温其均心理充满着多年未有的希望。

  富的地方富得流油,穷的地方穷得掉渣,这是真实的广东。经济总量全国第一的广东,同时拥有70万户316万农村贫困人口。

  如今,生活面貌正在发生巨变的,不仅是秦皇村,也有散布于粤东、粤西、粤北的3409个贫困村;不遗余力支持他们脱贫的,是来自全省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央企驻粤公司与省级国企3409个对口扶贫单位和11524名驻村扶贫干部;联接帮扶者和被帮扶者的,是广东省从2010年开始实施的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到”扶贫模式。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责任制成了扶贫战线“硬杠杠”

  连南县大坪镇西部的大古坳村,是个海拔800多米,总人口1397人的瑶族寨子。远远望去,沿着山坡,土砖房一座挨着一座,不少房子一边倒塌,另一边却还住着人。还有不少木板房地基就打在岩石上,常年风吹雨打,房子倾斜将倒未倒,让人担惊受怕。

  村民们常年以玉米、番薯等为食,一些老人基本没吃过肉。村里的道路多是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凹凸不平,污水顺着石缝流。天黑了,崎岖的山道上,依然有年老的瑶族阿婆,或年少的瑶族孩子,艰难地挑着担子,或背着柴火,往家的方向一步步走去。

  连南由于地多山石,土地贫瘠,加上受历史、区位、交通等因素制约,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连南的情况,是“穷广东”的一个缩影。土地面积占全省70%多,人口占全省60%多的粤东、西、北14个地级市,经济总量仅为全省20%。广东省扶贫办的统计显示,3409个贫困村,集体年收入都不足3万元,村中贫困人口达40%以上。

  “扶贫年年都在做,但缺乏稳定的制度保障,既没有专人沉到农村里去,也没有责任约束。来扶贫的往往投点钱,搞个工程就走人;或者过年过节送点柴米油盐衣服物品,结果人一走,贫困村、贫困户‘涛声依旧’”,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林果先说。

  经过一年多深入调研,广东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实施意见出炉,3409个机关单位直接对口3409个贫困村,不仅派出3409个工作队长期驻到村里,每个单位的若干名员工还要一一对口帮扶村里的贫困户。依靠这种严格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广东计划用3年时间(2010年—2012年),使全省贫困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80%以上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贫困村基本改变落后面貌。

  “双到”刚实施时,一些地方和扶贫干部思路一下子转变不过来,等到被问责时,才感慨“这次是动真格的了”。 广东省扶贫办业务处处长宋宗约表示,“双到”扶贫关键是“到”,合格的驻村干部深入农村后,能发现贫困村致贫原因,赢得村委会、村民的支持和信任,更容易从薄弱环节入手解决贫困村、贫困户的发展问题。

  如今,“双到”责任制成了扶贫战线的“硬杠杠”,数以万计的广东扶贫干部兢兢业业。

  一村一策、一户一法,“靶向疗法”志在长期稳定脱贫

  朱春梅今年33岁,乐昌大富村人,此前与丈夫一直在外打工。今年春节回乡,她发现去年在家种绿色蔬菜的邻居赚的钱,比她在外一年打工的收入要高,这让她开始重新考虑回乡。

  春暖花开,这个由江门鹤山市对口帮扶的村庄,呈现出当下贫困农村罕有的活力与人气。田间多了年轻人的身影,运砖头的板车繁忙地往返于村前村后——村里盖新房的人一下多了起来。

  原来,鹤山市在为大富村量身制定脱贫方案时,把眼光瞄准了当地有基础的蔬菜和黄烟种植。“我们建立起大富蔬菜黄烟基地,发动村民种植,并通过手头的资源联系销路。现在,大富村每天有4—5万斤蔬菜运往广州、深圳、东莞销售,给村里带来4万多元收入。”驻村干部谢文清说。

  有了“双到”责任制,对口扶贫单位和干部犹如手握“尚方宝剑”,调动与共享资源的能力充分施展,“各路神仙,各显神通”,针对贫困村实际情况,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被形象地称为“靶向疗法”。

  对口帮扶秦皇村的中国移动广东公司,通过提供种苗,开展技术培训,帮助村里发展种养业,并通过公司食堂收购的方式,解决了产品销路。

  对口帮扶连山县小三江镇田心村的人民日报社广东分社,结合村里山地落差大,水电资源丰富的情况,从募集资金中拿出20万元,帮村里入股连山县一个水电站,每年固定可获得2.2万元分红,村集体收入从2万多元跃升至5万元,初步脱了贫。

  2010年考核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省共投入资金近44亿元用于“双到”扶贫,平均每座村庄近130万元。至2010年底,全省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减少162万人;全省3409个贫困村的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2410元,人均增收822元,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每村达3.1万元。

  各村因地制宜,陆续涌现了二三十种模式。区域经济协作帮扶、农业产业化帮扶、特色旅游帮扶、入股经济项目帮扶、金融信贷帮扶、技能培训帮扶、助学帮扶、生产资料帮扶、基本生活保障帮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帮扶、基层班子建设帮扶等等,每一种都立足长远,力争稳定脱贫。“我们有一个制度,如果三年后,贫困村没有实现稳定脱贫,或者脱贫后又返贫,那帮扶单位就不能脱钩,要一直帮扶下去。”林果先说。

  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双到”扶贫期待更完善

  “双到”制度好,但在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据介绍,按照省人大的立法计划,《广东省扶贫开发条例》有望在今年出台,将通过法律规范来推动扶贫开发工作。

  记者调研发现,对口扶贫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兰祝刚是中国移动广东公司综合部副总经理。一年来,通过多次走访粤西、粤北贫困村,他发现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情况下,“双到”扶贫应该有一些新内容。

  据兰祝刚观察,目前农村留下的人口大大减少。有的自然村,离村委会十几公里,就只剩三五户人家。按照规定,扶贫基本的是实现村村通公路,还要通水、通电、通信。问题是,光公路的成本每公里就20万元左右,投入这么多,就惠及寥寥几户人家,利用效益很低。另一方面,现在留在贫困村的多是老弱病残,不仅生活贫困,也缺医少药。但如果为几户人家搞一个医疗点,同样存在医疗资源的浪费。

  “‘双到’扶贫如何跟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规划相结合,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兰祝刚说。通过科学规划,对一些有条件的贫困户实行集中居住、集中供养、集中提供公共服务,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双到”之后,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规划也要“到”。

  事实的确如此。广东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东、西、北的山区,还有34个自然村、30万人居住在高寒山区,分布极为分散,相互距离遥远,要给他们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困难不小,投入也不小。林果先说,“新时期,既要用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和标准来提升贫困村的档次和水平,又要用扶贫建设工程来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扶贫开发工作还要抢抓城镇化进程的历史性机遇,融入城镇化建设当中。”

  据了解,广东计划分期分批对扶持贫困村进行整村综合整治,每年建设一批示范点,力争到2015年,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村容村貌整洁。针对高寒山区的移民搬迁问题,《广东省农村“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也有了时间表:用5年时间,扶持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村庄居民“下山”,今年要完成8000户,之后3年每年1.5万户,最后一年7000户。

  如今的大古坳村,村民们说起身边的变化如数家珍:移民下山,即将住上楼房;引水渠让“望天田”成了丰收田;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出山的路安全方便了;跋山涉水去看病成了历史……连南县扶贫办主任黄火兴目睹这些变化,兴奋之情不亚于村民。本报记者 贺林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