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温家宝在第三届中日韩工商峰会午餐会上的讲话

2011年05月22日 22:5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日韩三国互利合作前景广阔

  ——在第三届中日韩工商峰会午餐会上的讲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2011年5月22日,日本东京)

  尊敬的菅直人首相,

  尊敬的李明博总统,

  女士们,先生们:

  我一直期待在东京与大家见面。首先,我要再次代表中国人民,向遭受特大地震海啸灾害的日本人民表示诚挚慰问,向长期以来为促进三国经贸关系发展、增进三国人民友谊做出积极贡献的工商界朋友们表示崇高敬意!

  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大调整、大变革的十年,也是中日韩三国合作日益加深的十年。十年来,我们牢牢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大发展机遇,以经贸合作为先导,逐步建立起面向未来和全方位合作的伙伴关系。我们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重大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共同推动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全面加强在20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中的合作,展现了共克时艰、勇担责任的坚强决心。今天,东亚是全球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引领亚洲经济强劲增长,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中国成为日韩第一大贸易伙伴,2010年中日贸易额接近3000亿美元,中韩贸易额超过2000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日本和韩国都是中国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在中国设立企业的总数接近10万家,累计投资金额超过1200亿美元。

  中日韩经济合作不断向前发展,符合三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亚洲乃至世界的繁荣和稳定。

  上午,我和菅直人首相、李明博总统就扩大三国务实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重要共识。这里,我愿谈几点具体意见。

  第一,进一步扩大三国间贸易规模。中日韩都是世界前十位贸易大国,但三国间贸易额仅占三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1%左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三国贸易结构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产业内贸易快速发展,中间产品贸易所占比重大幅提升,这是三国经济联系加深和产业分工细化的反映。我们要因势利导,进一步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全面拓展海关、质检、运输、人员出入境等领域的合作,为区域内贸易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建设中日韩自贸区是三国产业界的共同愿望,官产学联合研究取得积极进展,有望年内提前完成,明年启动正式谈判。中国愿以最大的诚意推动这项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在同日、韩贸易中,中方存在较大逆差,但我们以积极的姿态对待这一问题,不搞贸易保护主义,希望在发展中逐步实现贸易平衡。

  第二,进一步深化三方投资合作。日本和韩国是世界重要对外投资国,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也已起步,但目前三国相互投资占三国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不足10%,合作潜力巨大。进一步完善三方投资合作机制,努力消除影响企业投资的各种障碍,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从2005年起三国政府为商谈三方投资协定付出了艰苦努力,迄今已举行了12轮谈判,在绝大多数问题上达成了一致。中方愿尽最大努力,与日、韩合作,争取在今年年内完成谈判。我重申,中国政府欢迎包括日韩在内的各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兴业,所有在中国依法设立的外资企业都享受国民待遇,各类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都将得到有效保护。我们也希望日韩两国政府为中国企业投资提供便利。

  第三,进一步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中日韩三国人均资源占有水平较低,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中方愿意与日韩加强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中方倡议成立三国“可再生能源产学研创新联盟”,使三国在技术、生产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互补。今年中方将以新能源合作为主题举办国际论坛和展会,邀请三国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代表共商合作事宜。建立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是三国领导人两年前达成的共识,中国政府愿意采取有效措施,争取年内在中国启动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我们也支持在日韩建立示范基地。

  第四,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合作。自然灾害多发,是中日韩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三国政府一致同意进一步加强灾害管理合作,探讨建立信息通报、应急救援合作机制。中方建议三国开展东北亚地震、海啸和火山联合研究,愿提供项目启动资金。中方将根据日方需要,继续对救灾给予帮助。中方将派遣贸易投资促进代表团访问日本,同日方就灾后重建合作进行商谈。

  女士们,先生们:

  中日韩合作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希望三国工商界朋友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积极参与三国经贸合作,为促进三国关系全面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卢岩】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