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苑小区党总支书记杨兆顺善做群众工作的故事,近日在申城广为传播。杨兆顺事迹的耀眼之处,无疑包括他那帮助人们 “丢掉边缘心理重建自信”的化解之策。这告诉我们,关注社会“边缘心理”,及时化解“边缘心理”,让“边缘人”振作精神,回归社会,是“做好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边缘人”和“边缘心理”是一种客观存在。专家解释,“边缘人”或者“边际人”的概念,是由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在1937年提出的,费孝通先生首先将它用于中国的社会学研究,并给出一个“价值中立”的学术分析概念:“受到不同文化波及的人,可以称作‘边际人’(边缘人),是文化接触中出现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边缘心理”是一种文化现象。边缘即非中心,尽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尺度,不可否认的是,每个时代都有“边缘心理”。
当今时代,社会转型期又是矛盾凸显期。边缘化成为不少群体共有的心理感受。在城市社区,有“浪子边缘人”、“身体缺陷边缘人”、“蚁族、啃老族、宅男宅女边缘人”、“农民工边缘人”;在农村,有“失地农民边缘人”和 “留守儿童边缘人”;在职场单位,有默默无闻的“职场单位边缘人”……总之,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难免出现被渐渐冷落的群体。“边缘心理”的出现,原因很多:有其本人的性格、能力、知识、经历等个人因素,有因行业、体制、政策等客观原因造成机会不均等因素,也有历史时代的背景因素,等等。归结起来,这些人之所以形成“边缘心理”,既有市场竞争原因,也有社会和个体原因,三者往往同时发生作用。
面对一部分社会成员 “孤独”的“边缘心理”,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动?杨兆顺在这方面给我们不少启示。他所在的紫藤苑不但困难群体多,而且“两劳”释放人员多,而杨兆顺抓社会管理和稳定工作,坚持疏导化解为主。在他和他的团队“护航”下,越来越多的“边缘人”重新捡回尊严与自信,紫藤苑300多名受过刑事处分的人员中只有2人重新犯罪,20多个“浪子”回归社会,成为志愿者中的骨干,有的还被评为“道德标兵”。
杨兆顺的言行启示我们,如何让“边缘人”不再“边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现在,社会竞争机制已经建立,对政府和社会层面而言,还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以及关爱、扶助的各类机制;在鼓励“有作为才有地位”时,还要倡导平凡与平等的价值观,平凡不是平庸,不是边缘;此外,要破除官本位、权本位、钱本位思想,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对“边缘人”自身而言,要教育其调整好心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融入主流价值观,绝不能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乐群贵和”是中国传统美德。古人又云:“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任何国家和社会,都会有一些遭遇困难、患有心理障碍、处于边缘的弱势人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必须关爱这些“边缘人”,关注“边缘心态”。他们安全了,社会才能安宁;他们幸福了,社会才能真正和谐稳定。(邱曙东)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