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人口普查数据凸显三大问题 需警惕"低生育率陷阱"

2011年05月30日 13:16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人口普查数据凸显三大问题

  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数据显示,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继续得到有效遏制,过去十年我国处于人口低增长阶段,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人口流动速度加快。与此同时,出生性别比失调、老龄化等人口结构性问题进一步凸显。

  人口增长呈“三低”态势,需警惕“低生育率陷阱”

  2010年11月1日零时,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总量约为13.39亿人。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间,人口净增长7390万人,年均增长0.57%。对比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人口净增长1.3亿,年均增长1.07%。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人口净增长减少了约5600万人,年均增长率降低了0.5个百分点。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的3.44人减少0.34人。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影响。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从过去高生育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高、低、高”模式,很快过渡到目前的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低、低、低”模式。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口出生率低,缘于人口计划生育政策。

  马建堂说,近十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大概是12‰多一点,死亡率是7‰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稍微多一点。在这样的“低、低、低”模式下,中国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放缓,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少儿的比重在缩小。这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比10年前下降了6.29个百分点。

  正如用GDP来衡量经济增长一样,人口学界衡量一国人口增减的情况一般采用的是总和生育率这一指标,即育龄期内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孩子的数量。总和生育率在2.1被公认为是一国维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常人口更替水平,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好。一般认为,总和生育率为2.1时,代际人口更替将大致均衡。在此之上,人口逐渐增加,其下则减少。

  实行计划生育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远高于2.1,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后,尽管学界对中国目前的人口更替水平判断不一,但一般预计在1.5以下。一旦总和生育率降至1.5,扭转生育率下降趋势将会变得极为困难,所有已经步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国家,尚无重新达到人口正常更替水平的先例。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男女比例失衡问题突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的情况显示,在总人口性别构成方面,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06.74下降为105.20。

  此次普查数据显示,出生人口的性别比是118.06,虽然比2005年和2009年人口抽样调查的性别比略有下降,但仍然高于正常范围。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水平是105~106。也就是说,当前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与正常值相比,高出12~13。

  对此,马建堂直言不讳地表示,要高度重视118.06的出生人口性别比这个数据反映的挑战和矛盾。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进一步在就业、工资等方面对男女一视同仁。 

  资料显示,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出生性别比都在正常范围,80年代初开始偏高,且持续快速上升,从1982年的107.1上升到2000年的116.9,2005年达到118.6,2007年达到120.2。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于2007年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认为,人口出生性别比在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性别比偏高,将导致2020年时20岁~45岁男性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2005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婚姻挤压问题凸现,低收入及低素质者结婚更难。多数学者认为,产前性别鉴定与流产女婴是我国出生性别比大幅度偏高的最主要原因。过低的总和生育率刺激了部分家庭要生男孩的心理,这也是导致畸高性别比的因素。

  老龄化进程加速,数据预警“未富先老”

  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1.77亿人,中国每100人中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到13人。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上升1.91个百分点。按照国际上划分人口类型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称之为老龄社会。按照这个标准,我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事实上,早在2000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已超过7%。国务院参事、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马力预计,到2050年左右,我国老年人数量将达到顶峰,约4亿人左右,届时每4个中国人里面就有一个是老年人。

  人口加速老龄化的同时,中国距离全民富裕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中国依旧属于发展中国家。在较低人均收入水平上发生这样的人口结构变化,被学者们形象地称之为“未富先老”。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看来,“未富先老”可能成为中国“十二五”期间要面对的重要挑战之一。(《半月谈》2011年第10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