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留守儿童调查:害怕孤单在家 渴望父母关爱(图)

2011年06月01日 08:23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留守儿童调查:害怕孤单在家渴望父母关爱(图)
奶奶踩着三轮车奔波在接送留守的孙子上学的路上。苏章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因为孤单,与在家相比,他们更喜欢待在学校。“学校里热闹”、“有同学们可以一起玩”,他们几乎是脱口而出。

  因为渴望,他们盼望假期。尽管在父母那里,大多时候是一个人待在小小的出租房里,但能闻到爸爸妈妈身上熟悉的味道,“晕车也要去”,这是孩子们的回答。

  因为思念,电话与照片是他们的寄托。在家的日子里,他们会不经意地望向客厅的那部电话,会翻看床头那本已经磨旧的相册。瞅着桌上那张全家福,他们会千百遍地念叨同一个问题: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

  直击留守儿童问题

  湖北,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大省。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创业,为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素质、改善农村面貌,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湖北每年外出务工创业人数保持在800万左右,由此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近期,我们走进一个个留守儿童家庭,倾听孩子们及监护人的心声,与镇村干部、学校老师交流座谈,感受这些留守儿童的苦与乐。

  1.留守的背后——是主动还是无奈的抉择

  人们普遍认为城乡二元制度是孩子们被留守的根本原因。走访中,我们感受到除了制度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正在左右和影响着父母们的选择。

  从有利孩子成长的角度看,最理想的状态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能就近读书,一家人其乐融融。但现实是,流动子女往往只能就读条件较差的农民工学校和质量较差的中小学,没有当地户口不能就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等制度壁垒阻碍着农民工子女教育选择权益的实现。而近年来,随着国家投入不断加大,农村学校教育在不断改善。综合这些情况,不少家长开始倾向于将孩子留在家里读书。

  村里孩子留守,大致分三种情况,一种是一直在农村就读的。这类留守儿童中以女孩居多。对于弟弟跟随父母是否羡慕此类的问话,女孩回答说,还好,因为弟弟很调皮,整天在那里哭,爷爷奶奶管不了他。在大人眼中,女孩比较听话,留在家里放心些。第二种情况是,曾经有过短则半年、多则三年跟随父母在外读书经历的。提及这段经历,孩子们是愉悦而自豪的,但问及两地求学的优劣时,孩子们咕哝道,与在老家读书差别不大,平时接触的同学是随父母外出打工的子女,跟当地人几乎没有交流。在孩子眼中,外出读书的记忆更多是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快乐时光。如果说前两种孩子的留守多少带有无助和无奈的话,第三种情况则略有不同,表现在孩子的父母多是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这些孩子的留守多少带有长辈们主动选择的成分。至于孩子今后的去向,呈现分化的迹象,有的是仅学龄前阶段在家留守,有的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均在家留守。村里的干部说,与前两种留守子女相比,这类孩子是比较幸福的。孩子被主动留守,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监护人爷爷奶奶,年龄普遍在50岁左右,是农村中精力相对旺盛的劳动力。这部分人在年轻时接受了中小学教育,算是农村中的文化人。电视、电话的普及,也使他们眼界比较开阔。在当地村干部看来,年龄、知识结构上的积极变化,使得这些监护人能更好地担当起对留守子女的监管责任。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乡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村民比以往更容易接受新观念,更乐于接受新事物。当地人认为年轻人进城寻梦,老年人应该支持他们。走访中,我们感觉到年轻的爷爷奶奶普遍比较自信,强调从精力与经验上来说,自己比儿子儿媳能更好地尽到监管责任。

  ⒉身为父母的两难选择——实现个人价值与履行父母职责

  当前,农民工群体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新生代农民工正成为外出务工的主力。和上一代农民工生存型发展需求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更多源于自我发展需要,他们渴望通过奋斗得以在城市立足,安居乐业。城市对他们来说是归宿。与此同时,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访谈中,当我们问某一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时,他答到“爸妈出去玩了”。孩子的解释是,爸妈回家后也经常在外玩。这表明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习惯了外面的生活,而回家后也继续着在外的生活方式。

  这是不是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家庭观念淡漠了呢?也不尽然。应该说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同样重视家庭教育、关注孩子的成长与未来。但自我发展需求的驱动、远离子女外出打工的现实,使他们在个人价值实现与履行父母职责上难以求得平衡。调查中我们遇到这样两家人:A家的两个儿子与媳妇都在外地打工,将两个七、八岁的孩子托付给老人照看。出于孩子心理健康、学习辅导等因素的考虑,他们曾经商量留一位母亲在家,另一家付千元报酬,结果媳妇们都不愿回家照看小孩。而在同村的B家庭中,夫妻俩起初都在外打工,但考虑到孩子学习的重要,留下妈妈在家照顾孩子,现在孩子母亲在镇里打一份工,租房专心陪孩子读书。这两个案例生动地说明了农民工已经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以及父母在孩子成长、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但是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使他们在留与不留的抉择中处于两难境地。

  3.留守子女的隔代教育——溺爱还是责任心

  鉴于父母不在孩子身边管教这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民工大都会通过尽力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创造良好求学环境来弥补。择校热、租房陪读的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较为普遍,而这在某些人眼中成为溺爱的表现。特别是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多给人负面印象。每当留守儿童出现逃课、迷恋上网等偏差行为时,总有人习惯性的用隔代教育来解释,并将责任简单地推到为了晚辈无私付出的老人身上。走访发现,老人骑三轮接送孙子(女),租房子陪读等看似溺爱行为的背后,反映的是爷爷奶奶对孩子的责任心。

  一方面,出于对孩子父母托付的负责。在中国,老人对孙辈的疼爱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它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血脉亲情之中。与其他祖孙亲的疼爱不同的是,对于这些老人而言,照顾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压力更大,尤其是在1-4岁。怕出事、怕没法向孩子的父母交代是他们的一个共同担心。访谈中,类似的话语经常提及,一位老人直言道,孩子中午在学校吃不放心,一是吃不好;二是小孩年纪小,连碗也不会洗。所以他提出在学校附近租房,由奶奶照顾孩子生活。“现在都一个小孩,总得把他照顾好,不然不好向他们的爸妈交代。”

  另一方面,外出务工的经历使父母深感教育的重要性,这种观念也影响了老人,使他们对待孙辈教育十分重视。换言之,城里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通过在城市务工的父母传递给了老人,并逐渐影响着他们对待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为了使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些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们费尽心思。部分家境较好的人家主动出击,通过择校的方式为孩子争取较好教育资源。这种择校热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每天早上6、7点和下午4点,从村里通往镇上的路上可以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骑着小三轮,后面坐着1个或2个小孩,这是老人们在接送孙子(女)上学。对他们来说,这种方式既方便又安全,深受大家欢迎。一些老人甚至特意去学三轮,其中包括一位61岁的老奶奶。她的儿子与媳妇在孩子1岁多的时候出去打工,每年过年才能回来一次,照顾小孩的重任全落在了老人身上。老人年轻时连自行车都没骑过,如今为了孙子专门去学骑三轮,每天早晚风雨无阻地奔波在从村到镇的路上。出于对孩子父母托付的负责,对孙辈未来的殷切希望,照顾留守儿童的老人们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他们的上述行为与其说是溺爱,不如说是责任心驱使更为恰当。

  留守儿童真正需要什么

  与留守儿童接触时,看到他们的穿着大都干净整洁,款式也很时髦,和城里的孩子区别不大。访谈中,爷爷奶奶谈起儿子媳妇、孙子孙女的情况如数家珍,兴致很高,但他们身边的孩子则明显没有同龄人活泼,眼睛游离回避着我们,沉浸在咪咪虾条、冰冻雪糕、机器玩具的世界里,任凭我们怎么逗,都茫然以对,一言不发。村里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如果这些孩子旁边站着的是他们父母,绝对不是这个样子。村干部的话让我们回味良久。

  1.父母眼里的爱

  对于许多留守儿童父母而言,满足孩子物质需求是表达关爱的最常见方式。为了补偿不在子女身边的愧疚,他们每次回家,总是带回各种新玩具、新衣服。当然更多的时候,父母在异乡表达关爱的方式,是以电话为纽带进行的。多数人会每周与子女通一次电话,关注的话题通常集中在学习、身体、安全等方面。对他们来说,能听见孩子的声音就是一种宽慰;但对孩子来说,模式化的通话是一种甜蜜的负担:他们一方面渴望和父母通话,另一方面,也有些不耐烦父母的唠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