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党史“机枢重地”向媒体开放 珍贵文件汗牛充栋

2011年06月01日 10:39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北京西城区丰盛胡同21号,一座不起眼的普通楼房,今天成为诸多驻京中外媒体热切关注的焦点。

  这里是中国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成立57年来,这里集中统一管理着党和国家中央机关的重要档案材料,卷宗数量达125万份,约有1亿多页,是名副其实的“机枢重地”。在中共中央外宣办刚刚启动的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专题活动中,这个在外人看来颇为神秘隔绝的地方,被定为向中外媒体开放的首站。对于该项安排,来自英国金融时报、日本NHK、美联社、路透社等媒体的记者,感觉既意外又兴奋。

  珍贵文件汗牛充栋

  “机会难得!”在车上交流时,所有记者达成这样的共识。为了抢占有利地形,一下车,70余家媒体的记者当仁不让,纷纷向位于档案馆三楼的礼堂冲去,就连电梯也无人问津。

  一进礼堂,一字形排开的展柜立即吸引了所有人的眼光:“1912年6月,毛泽东中学时期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1922年,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机关报《向导》”“1924年,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赤光》”“1946年3月6日,叶挺的入党申请书及中共中央批准叶挺入党的复电”……注视着一份份珍贵的历史原件,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跃然眼前。

  “亡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说,历史关系国家命脉,而档案又是编写历史最重要的基础,因此我国历来重视档案的收集与保护。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各级国家档案馆3191个,一共收藏档案2.1亿多卷,案卷排架长度达4000多公里。

  杨冬权告诉记者,中央档案馆目前收藏的档案主要有五类: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及其所属机构和派出机关在各个时期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新中国成立前,相继在各地成立的苏维埃红色政权、抗日民主政权、解放区民主政权形成的档案;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和各直属机构、全国政协形成的档案;一些全国性人民团体形成的档案;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社会活动家的手稿、书信、日记等档案和资料。其中数量最多、相对最完整的是毛泽东的手稿,共有4万多件。

  党的一大文件是镇馆之宝

  “哪件是中央档案馆的镇馆之宝?”

  面对记者的询问,杨冬权爽快地回答说:“中央档案馆馆藏的珍贵档案很多,我特别想介绍的是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档案。”

  杨冬权介绍说,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成立以后,时间不长,中央机关就受到了租界巡捕房的破坏,党中央收藏的关于一大的档案很快就找不到了。所以党内长时间对一大的很多情况模糊不清,包括什么时间开的会,通没通过文件。但是,1957年,当时的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把以前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档案移交给了我国,现在这些档案都在中央档案馆收藏。

  杨冬权告诉记者,有关中共一大的档案现在一共有6件,其中有4件是一大本身直接形成的文件,包括会上通过的文件,还有会议向共产国际提交的报告,会议代表的发言。会议通过的文件一共有2份,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是俄文的打印件,它确定了党的名称、政策、纲领、纪律、机构等,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性文件,也是一大通过的最重要的文件。还有一份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决议,内容包括工人组织、工人学校、工会组织的研究机构、宣传、对现有政党的态度、党与第三国际的联系等。

  “这些档案,我们已经汇编成书公开出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杨冬权说:“这些档案基本澄清了过去对中共一大的种种历史谜团,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珍贵文化财富和永恒历史遗产。”

  档案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加大

  “过了今天这样一个开放日,档案馆是不是又要封闭了?”“档案馆是不是只接待官员、学者,不对一般人开放?”

  面对连珠炮式的提问,杨冬权回答说,目前,对于公民前来查询已经开放的档案,只要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开出介绍信就可以。对于还没有开放的档案,则需要出具省部级单位办公厅的介绍信。“对于涉及到国家安全、国防、外交等重大利益的档案,以及保存该档案的档案馆认为不宜开放的档案,一般可以延期向社会开放。”杨冬权表示,这也是国际惯例。

  “我们以后肯定会进一步开放,这是必定无疑的。”杨冬权说:“我们正加紧对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制作专题视频网上发布,全年点击量达2亿多人次。2008年5月,我们在北京市宣武区永安路106号设立了中央国家机关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为公民查阅国务院各部委政府公开信息提供方便。目前,正计划建一个城区利用部,将来不管外国公民还是中国公民,只要是公开的档案,都可以查阅。”

  “这项活动非常好。观看这些档案对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非常有帮助。”在活动结束时,日本TBS电视台记者波多野真义如此说道。

  (本报北京5月31日电)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