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倚天铸剑破苍穹:记航天系统的共产党员

2011年06月05日 10:4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编者的话】

  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然而,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实行了严厉的封锁。要在这个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这个尖端领域,共产党员勇敢地站出来,冲锋陷阵,攻克一道又一道世界难题,把自己的航天员送入太空,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飘舞!

  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从长二F到长三甲运载火箭,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二号,从荒漠到戈壁,从深山到大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数不清的共产党员前赴后继,战斗在最危险的岗位,出现在最艰苦的地方。在这支善打硬仗的航天科技队伍中,党员比例达到50%—60%。

  请记住这个光辉的时刻:2003年10月15日18时40分50秒,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展示中国国旗,这一时刻曾让多少华夏儿女热泪盈眶!每一次航天发射,都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每一个航天型号的诞生,都见证了中国的发展。

  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航天科技队伍,为祖国赢得了进入太空的入场券和发言权。

  航天精神,创造中国“航天奇迹”

  1948年,留学美国的任新民收到家乡来信,得知未满3岁的儿子不幸夭折,他流着泪给远在家乡的妻子写了回信:我对不起你,一个男子汉不仅不能养活自己的妻子,更保护不住自己的孩子,但是现在我们国家还很穷,我必须要读书救国,等我能报效国家后,一定再报答你。

  新中国成立后,任新民和许多海外赤子一样,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归国。为了祖国的强盛和安全,他历尽艰辛,克服重重困难,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我国火箭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今天,当人们惊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速度时,也有人在悄悄探寻中国“航天奇迹”的秘籍。答案是 “航天精神”,即: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和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可以说,航天精神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航天领域的继承与发展。

  坚定信念,压力责任未敢忘

  杨宝奎,我国飞航系统总体设计专家,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共产党员。

  60多岁的杨宝奎身材魁梧、声音洪亮、博闻强记。他每年都要驻扎在戈壁滩做好几个月试验。10多年下来,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大漠度过。

  一次,某重点型号研制进入决战阶段后,舵机带飞试验却出现了故障!作为该型号的总指挥,千百双眼睛都在看着杨宝奎,压力巨大,可想而知!

  艰苦的归零工作整整进行了100天。4月的戈壁滩,狂风四起,黄沙飞扬。杨宝奎带领队员在试验场地常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别人劝他回到车上休息一会儿,他倔强地摇头拒绝。每天都是连轴转,身心憔悴,一百天下来,他瘦了十几斤!

  试验中,飞行状态非常好!然而在监控大厅的屏幕上却什么也没看到。杨宝奎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一步跨出大厅,跳上车,火速赶往靶标处。当看到击中目标且穿靶而过时,他一下子就坐到了地上,一句话也没说出来,泪水夺眶而出。

  天道酬勤。突出的成绩和杰出的贡献,让杨宝奎和他的团队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鲜花荣誉纷至沓来,但杨宝奎淡然处之。他始终牢记:压力责任未敢忘,抓紧学习未敢忘。这是他对祖国的承诺,也是在艰难困苦中支撑他永不停歇的内心信念。

  淡泊名利,航天人的崇高品质

  为了民族和国家的整体利益,航天人必须具有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共产党员屠守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我国著名的火箭总体设计专家。从1985年起,他先后领导解决了若干重要型号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参与了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的决策,从技术上主持制定了我国战略导弹的研究发展规划。是他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庄严地签上自己的名字,把祖国第一枚远程火箭准确地送到了南太平洋。然而在那个年代,他同当时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一样,默默工作在航天战线上。多少年后,他的名字才渐渐为人所知,人们才开始从各种荣誉册上发现他的名字。

  有奋斗就会有牺牲。在惊雷乍起的荒漠,在“神舟”冲天的戈壁,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就长眠着500多个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

  薪火相传,年轻人才脱颖而出

  2010年11月8日,世界的目光又一次被一张小小的月球虹湾局部影像图牵引。时隔三年,嫦娥二号再次圆满完成探访深空的征程。

  在嫦娥二号任务中,工程总体以及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团队,“50后”、“60后”航天工作者全面担起重任,平均年龄比探月工程一期嫦娥一号任务时下降5岁,最年轻的副总设计师年仅32岁。随着探月工程的深入开展,更年轻的“60后”、“70后”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托举“嫦娥”飞天的中坚力量。

  嫦娥二号任务测控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不无自豪地说,中国航天人才队伍被欧美国家所羡慕。探月工程五大系统的主任设计师甚至总设计师,大多数是三四十岁的年轻人,比欧美国家总体上平均年轻15岁左右。优秀的人才队伍,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宝贵的财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