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城铁限速300公里 南京到上海直达高铁运行79分钟

2011年06月06日 03:49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7月1日起,全国铁路将实行新的调整列车运行图。据了解,备受关注的沪宁城际铁路降速运行方案已经确定,最高限速300公里,届时南京到上海速度最快的一站直达模式列车,比目前最快的列车运行时间多了4分钟。另外,降速运行后,票价可浮动。业内人士分析说,这也意味着火车票也有可能像飞机票一样,在淡季“打折卖”。

  怎么降速

  “混合运行”新模式

  记者从铁道部了解到,在新的运行图中全面实施了“三种混合运行”的列车开行新模式,即:在时速300公里的高速铁路上,同时开行时速300公里和时速200~250公里两种动车组列车;在时速200~250公里的线路上,同时开行时速200~250公里动车组列车和时速120~160公里普通客车;在时速200公里及以下线路上,开行普通客车和货物列车。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结构合理、速度匹配的原则,满足了旅客对不同速度等级、不同票价的选择。

  沪宁城铁限速300公里

  京沪高铁初期运营最高时速将确定为300公里,并混合开行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列车。记者了解到,参照京沪高铁的运行模式,沪宁、武广、郑西三条长距离高速铁路的运营由时速350公里单一模式调整为时速300和250公里两种速度模式。

  据介绍,7月1日起沪宁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将同步调整,分别开行时速250公里的“D”字头动车和时速300公里的“G”字头动车。

  怎么停站?

  动车有三种停站模式

  7月1日起沪宁城际铁路降速运行,最高限速300公里,那么南京到上海的时间是否也将有所延长?业内人士表示,沪宁城际铁路最高限速300公里运行后将分别开行一站直达、大站直达以及大站带小站(又称“交错停站”)三种停站模式动车。

  一站直达,包括南京至上海“点对点”中途不停靠任何车站,也包括中途仅停靠1个大站的运行模式。据获悉,南京站至上海站中途不停靠任何车站的直达动车运行时间比目前沪宁间直达动车的运行时间要延长4分钟,全程运行79分钟。仅停靠一站的高铁动车,运行时间最短为85分钟。

  大站直达,即沿途只停靠常州、无锡、苏州这三个客流相对较大的车站,全程运行时间最短95分钟。

  交错停站,也就是中途大站、小站都停靠,这种停站模式的高铁动车运行时间与目前沪宁间高铁动车的耗时基本持平,全程运行时间都控制在两小时以内。总体上来讲,沪宁城际铁路限速运行后,在运行时间上对旅客出行的影响不大。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南京站至上海间还将新增“D”字头动车组1对,满足市民出行需要。

  有何利好

  降速运行后,票价可浮动

  本次调图后,铁路运输企业将对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列车实行票价浮动。业内人士分析说,这也意味着,以后动车车票,很可能像机票一样,在淡季,在部分车次上进行打折销售。即在客流淡季时段,还有就是部分运行时间与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差距不大的车次,都有可能在公布票价的情形执行适当下浮的执行票价。

  尽管细化方案尚未公布,但适度调整应属必然。但一位业内人士说,高铁运行至今,由于诸多线路统一票价过于僵化,乘客颇有微词。以从南京到上海虹桥G字头列车为例,最快的直达车为1小时13分,最慢的区间车则是1小时59分,价格却统一为一等座 233元、二等座146元。 而最快的D字头列车从南京到上海站,仅需要1小时37分,比最慢区间的高铁车还要快20多分钟。但D字头二等座票价只要93元,而G字头二等座却要146元。

  业内人士说,即将开通的京沪高铁也因此改变了统一票价的模式。即将开通的京沪高铁将安排开行时速300公里和250公里两个速度等级的列车,实行两种票价。“票价不会降。但比如现在南京到北京的机票,一天之中有好几个票价,这是根据班次来的,以后火车票也可能会这样操作。比如在沪宁高铁动车组公布票价146元的基础上,在部分客流淡季时段可以采取适当下浮的执行票价。”

  记者了解到,停靠的区间站越多,性价比的差距越明显,但并不是指高铁车票按统一尺度要降价。

  本报记者 徐媛园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吉翔】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