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南方旱情已呈常态化 专家称三峡为普旱现实受过(2)

2011年06月07日 09:57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三峡为普旱现实受过

  不过,受访专家大多认为,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此番旱情影响有限,用王井泉的话说,“微乎甚乎”。

  “首先,三峡坝高只有185米,和当地一两千甚至三四千米的山体相比,相差甚远。从气象学上来看,三峡不足以把气流割断。”王井泉具体分析说,“如果从教科书上来看,建水库会改变库区小范围的气候。库区原来不是水面的变成水面了,蒸发较多,从而会小范围增加降雨,不会有大范围的降雨,更不会有大范围的干旱。”

  另外,根据三峡初步设计,每年的10月1日开始蓄水,蓄水时间一般为一个月至45天时间。蓄水期那段时间,上游来流量本来也比较小,蓄水一般是四五千米每秒的流量,对中下游的水力有一定影响。而且干流水力下降,使洞庭湖、鄱阳湖的水体下降得比较快。

  王井泉接着说,2008年,国务院要求当年10月份三峡蓄水,正好碰到2008年~2009年长江中下游大旱,地方反映强烈。接到反映以后,2009年蓄水就考虑适当提前。国务院批准的三峡优化调度方案,也明确写出可以提前到9月15日,视情况蓄水。2010年三峡蓄水提前更早,8月底就开始了。

  如此一来,蓄水进程减少了。不像原来一下子四五千米每秒,现在只要一两千,对下游影响非常小。而且,9月份,洞庭湖、鄱阳湖上游流量比较大,上游一般有接近2万立方米每秒,减少一两千影响很小。同时,提前蓄水又能保证三峡水库蓄水蓄满的概率。

  因此,在他看来,责难三峡工程很是牵强。受访专家认为,目前存在的“三峡诱发干旱”的观点,是各界对长江流域过度开发现象不满的集中折射。本刊记者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长江流域部分地区的过度开发活动,已引发了湖泊湿地萎缩、少数支流部分河段脱流干涸。

  “中国干旱的格局已经改变。以前说干旱一般都在北方,现在不分南北方了,东、南、西、北均有旱情出现。而且,这几年旱的主要都是南方了,北方虽然也旱,但是北方旱情反而没有南方突出了。”种种因素叠加之下,吕娟认为,南方富水地区已现干旱常态化的迹象,“如果用水需求量不遏制,不对水资源利用进行有效的计划,再遇到干旱,抗旱能力将非常脆弱。”

  她分析,历史上南方降雨少的情况也很多见,在2000年以后的11年里,基本上年年有旱。比如,2000年全国大旱,2003年浙江、福建一带大旱,2005年海南、云南干旱,2006年重庆大旱,2007年东北三省大旱,2009年北方冬麦区春旱,2010年西南大旱,2011年是北方冬麦区大旱和南方大旱。至于长江中下游会不会经常遇到大旱?王井泉认为,目前气象研究还不成熟,下一步需要加大此问题的深入研究。

  防洪抗旱左右为难

  罕见旱情之下,南方抗旱情能力遭受拷问。权威专家指出,由于长江流域降水较多,长期以来,当地存在着重防汛轻抗旱的现象。王井泉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在湖北长江沿线上,分布着55座紧靠长江的大型排涝泵站,但是,大型抗旱泵站则仅有一座。

  目前,长江沿线灌溉区,主要通过涵闸从长江引水自流。目前的问题在于,长江水位特别低,水无法自流进去。另外,对于长江中下游的山丘地区,则由于引水太远,抗旱成本过高。

  吕娟直言,长期以来,南方对抗旱的重视不够,“这些地方以前有水,没有北方抗旱能力强。南方抗旱大部分依赖降雨来缓解旱情,在工程措施上相对薄弱一点,一来旱情马上就承受不了。但是,宁夏、河北有多种应对手段和抵抗能力,抗旱能力反而高。”

  在她看来,作为抗旱能力的主要方面,工程抗旱主要是“蓄、引、提、调”,以及一些常规的用于其他目的的工程,这些工程在抗旱时也可能用上,但是,如果配套设施跟不上,也派不上用场。她指出,当前,一个全国性的普遍现象是,在一些经济条件欠佳的地方,抗旱工程的布局和设施配套也大多不足。

  “能力和经济性是挂在一起的。能力定得很高,长时间用不上,这个能力就不高了。”谈及长江流域抗旱能力,王井泉表示,“比如长江这次遇到的是六七十年一遇的大旱,如果都按照这个标准把工程建起来,这个工程要五六十年才用得上,但是灌溉机械的工程寿命也就三五十年。如五六十年用一次,到用的时候(灌溉机械)可能已经没用了。”他认为,长江流域的抗旱能力并不低,“国家投入大量财力用于长江流域水库的建设,而这些水库很大一部分有抗旱功能。”

  抗旱能力不足的问题非独南方。从技术层面来看,长期以来,做干旱研究的主要是国家气象局和农业部。其中,国家气象局偏重气象干旱研究,农业部偏重农业干旱研究,直接接触地面水文的研究则起步较晚。以吕娟所在的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为例,2005年之前,该所的名字中并没有“抗旱”二字。

  这就造成抗旱预警能力的不足,使抗旱工作常显被动。吕娟介绍道,现在的旱情监测预警能力仍处于起步阶段,希望将来可以建立中长期预报,“比如,能预测十天至十五天,如果一至三个月更好,这样就可以在农业安排、产业结构、节水限水上作出相应调整,旱情来的时候就不至于手忙脚乱。现在的问题是,不知道旱什么时候来,也不知道旱到哪一天,只能‘等’、‘靠’,心里没个底儿。”

  另外,旱灾本身的复杂性,也加剧了抗旱工作压力。吕娟认为,不同的地区,土壤类型不一样、地形地貌不同,降雨不一样,旱灾的具体表现形式也随之体现极大的差异性,“但是,由于以前的积累比较薄弱,我国抗旱的资料基础还不足以支撑把这些事情都研究明白。更何况,长期以来,中国从事防洪的水利专家较多,但是研究抗旱的则较少。”

  事实上,若以年为单位来看,长江流域降雨总量比较稳定,但80%为汛期雨洪。王井泉认为,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再加上南方旱情会否常态化仍无定论,目前来看,重新思考抗旱布局的条件仍不具备,“但是,工作中要经常绷紧弦:南方长江中下游也会出现干旱。上游水库放水的时候也要有所考虑,不要总想着中下游不会旱,不能只考虑防洪。”

  具体而言,他表示,在长江中下游山丘区,应建立一种抗旱的长效机制,加强工程管理和水资源调配;而对于中下游沿江平原区,如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还是以应急为主,这样才经济合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