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5日,到上海参加完全国大学生“党史我来讲”活动的“红旗渠特等劳模”张买江,在几位大学生的陪同下,登上杨浦大桥,拿出从家乡河南省林州市带来的两塑料瓶水,深情地倒入黄浦江中。张买江自豪地说:“红旗渠水汇入黄浦江水,愿它们长流不息。”
宛如天上银河落在太行绝壁上,这就是当年林县人民一炮炮炸、一钎钎凿、一石石砌出来的红旗渠。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抹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旭日上采下的精神之虹,经反复锤炼、丰富发展,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芒。
精神是干出来的
建党9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红旗渠畔。驻足气势险峻的虎口崖下,只见崖头的巨石悬空向外突兀10多米,像伸着的老虎嘴,而渠水从凹陷的“老虎”肚子流过。想当年,修渠人从崖顶吊下来,腰系缆绳荡在空中,炸开凿空它的肚腹,又一块块把崩下来的石头砌成渠身。岁月无痕流过,虎口崖已成风景,但一股英雄气、精神劲,仍穿越时空震撼人心。
“除险英雄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谈起战天斗地的岁月,83岁的任羊成老人满怀激情:
1960年2月11日,我们赶了一天的山路,晚上九点才到红旗渠源头--山西平顺县石城镇参加会战。“有吃的吗?”接待的同志说“有”。我们到伙房一看,是红薯和一锅红薯秧汤。“有住的吗?”接待的同志把我们领到一个土崖边,只见土崖上画着圈,大圈俩人,小圈一人,谁住谁掏洞。
1960年秋,红旗渠修到(行旁加鸟)鹉崖,这里上不见青天,下边是滔滔漳河水。在这险要之地放过炮后,被崩酥的活石犹如一颗颗定时炸弹,悬在民工头上。
一天,正在清理一个30多米深的山崖里的悬石时,一块石头突然落下,正砸在我嘴上,四颗门牙全被砸掉,紧紧压住了舌头,我从腰里拿出小钢钎,插进嘴里把牙别了起来……
许多老年人讲,当年修建红旗渠,全县“男女老少齐上阵、枯木朽竹齐努力。”1960年初,张买江的父亲加入了修渠大军,不久,就牺牲在渠上。1961年正月,母亲对年仅13岁的大儿子张买江说:“你上渠!渠里不来水,你别回家!”张买江说:“母亲带着我走了一天半,才到工地上,并郑重地把父亲牺牲前盖过的被子交给我。”
经过10年苦战,林县人民削平山头1250个,钻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座,终于修通1500公里长的“生命渠”,引来了“幸福水”。
2010年,一位美国友人参观完红旗渠后感叹到:“这么不可想象的事都干成了,对中国人来说,没有什么不可能。”
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说:“精神是干出来的。修建红旗渠是我们党抓住了群众的根本需求,组织发动群众,从群众身上汲取不可思议能量的一次伟大实践,红旗渠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个精神坐标。”
与时俱进 “淬火”升华
登上太行上,俯瞰林州市,一座新兴的工业化城市隆现眼前。林州市市长王军说:“去年,林州的国内生产总值达318亿元,其中工业占比已达70%。回首半个世纪的征程,林州人民走出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跨越式三部曲,正在向着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美太行’目标大步前行。”
红旗渠的建设,为林州练就了一批能工巧匠。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时,他们走出大山,把红旗渠精神放到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淬火”,用“一把瓦刀辟开致富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冬天,太原市急需在市中心干道修一条400米的地下电缆工程,要求夜间施工,天明清路,全线横穿3条马路,地下是蛛网般的供水、供电、通讯线路,工期只有20天。面对如此之难的工程,当地一些大型建筑企业婉言谢绝。穿蓝布袄的林县建筑队长郭顺兴却主动找上门:“这个工程,我们接。”300余人用钢钎、铁锤凿开70公分厚的冻土,12天后工程验收合格。
别人不愿干、不敢干的苦活,他们干!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林州人打开了市场。目前,林州拥有建筑工队3100多个,从业人员16.7万人,遍布全国26个省市区的300多个城市。
“一辆东风车,半吨林州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农村工业化大潮的涌起,那些外出的建筑工匠开始将资金、技术、信息带回家乡,从“盖大楼”转向“办工厂”。
林州凤宝特钢公司是国内油井管龙头企业之一,年销售额已达20亿元。在工地上,记者见到了项目负责人公司高管方保明。他兴奋地说:“正建设的二期工程投产后,将再增加销售收入50亿元。”
这位皮肤黝黑的中年人脚上的一双“解放鞋”吸引记者的目光。“你平时就穿这种鞋吗?”“我一年要买四双,只有走亲戚时穿皮鞋。”方保明说:“林州人,挣再多钱也不图享受,想着的还是创业。”
方保明的父亲今年82岁,曾参加过修建红旗渠,现在走路腿还是硬的。方保明说:“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艰苦奋斗’四个字,让我受用一辈子。”
原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说:“红旗渠精神体现出一种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改变现状、促进事业发展的价值取向,这种可贵的价值取向不但深深渗入林州人民的实践活动中,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得以强化。”
奉献是一种幸福
“林州慈善总会的捐助活动,给了我接受慈善教育的机会。看到社会大家庭中有一部分不幸的人,需要我们的资助、社会的关心,作为捐助者,我更加明白,奉献是一种幸福。”已向家乡捐款100多万元的林州籍山西鼎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万福生,日前又向林州残疾人捐款后道出了心声。
“我慈善我高兴,我捐款我快乐。”在去年4月才成立的林州慈善总会推动下,慈善已如一股春潮,在林州大地涌动。
林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州慈善总会会长翟建周说:“改革开放以来,林州形成了一批企业家队伍,资产亿元以上的就有100多位,适时推进慈善事业,也有助于推动这一群体完成从‘富人’到‘善人’的提升,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构建和谐社会。”
据了解,短短一年多,慈善总会已累计接受捐赠5102万元,并紧紧围绕“安老、抚孤、济困、助医、助教”五项工程,开展数十次活动,向困难对象发放救助金1387多万元,受益人数达72730人。
2010年7月,当儿子、女儿的高考录取喜报双双送到和顺镇屯头村王青生家中时,一家人却围在一起,放声痛哭。王青生说:“我是盲人,老母瘫痪在床,全靠老伴做农活维持,我只能对孩子们说,谁上学谁自己想法子。”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林州慈善总会“朝阳助学”活动找上门了,决定4年共救助2.4万元。
“儿子,妈妈实在没钱治你的病了,我买了一瓶敌敌畏,咱俩一人一半喝了吧。”“妈,我不想死,养育之恩我还没报答。”这是下岗女工贾凤云和儿子病床前的对话。丈夫肝癌去世,儿子又患尿毒症,她的肩膀已撑不起这个家了。
贾凤云说:“后来慈善总会给我们救助,孩子准备换肾。”
“慈善是美德,慈善是纽带,慈善是红旗渠的水,汩汩流淌。”这是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参加完慈善活动写下的诗。他说,把林州打造成“慈土善地”,是实现“精神立市、工业强市、和谐兴市”目标的重要举措。慈善是一种奉献,也是一种集体主义情怀,与红旗渠精神一脉相承。
“人人皆可慈善,慈善不分贵贱”,许多林州人自觉加入慈善活动中,目前林州的慈善义工已发展到5000多人。
红旗渠伤残民工是个特殊群体,去年慈善总会对40名尚存于世的伤残民工实施专项救助。受助的莫随心老人激动地说:“与当年牺牲的工友相比,我们是幸运的,不仅喝上了红旗渠的水,还时时处处得到社会关爱,我要多活几年,多看看这个充满阳光的和谐社会。”(记者罗辉、林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