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历程:突破藩篱春雷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38岁的童元智,现在是义乌市玩具行业协会秘书长。他清楚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满大街的“背包族”,从广州进货在义乌小商品市场销售的情形。
“那时候,有人认为这是投机倒把,商贩们带的货不让上火车,下车还要检查。他们就在车快靠站时,半路把货扔下来,有人在铁道旁接。到90年代中期时,许多政策都放开了,恰恰就是这些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买卖越做越大的小商贩,带动自己和周围许多人走上富裕之路。”童元智回忆说。
上世纪80年代,有人认为义乌市场是资本主义祸水,要尽快采取堵、禁的办法。曾担任义乌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兼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的冯志来,那个时候撰写过许多文章鼓励义乌市兴商建市。
他感慨地说:“没有党的十四大,就没有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今天。”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给了大多数人以机会,在没有资源、资金和大城市作为依托的义乌,允许穿草鞋走路的百姓去打拼、奋斗、探索。
春风拂过,初夏的杭州花草青翠,郁郁葱葱。5月下旬,记者在杭州见到了长期致力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研究的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雷云。他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末,浙江一位农民企业家在上海收购6家国营商店,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姓社姓资’的争论。当时有人觉得个体户、私营企业多了,是不是就变成资本主义了?特别需要有人拨云见日。”
1992年春,在改革开放的又一个关键时刻,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犹如声声春雷,起于南海之滨,响彻神州大地。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话,至今仍发人深省。
“小平视察南方途中,我多次听到他讲过‘不争论’。”时任广东省委副秘书长的陈开枝说,“我理解,小平同志之所以讲这些,是因为当时有不少争论,还相当激烈。”
陈开枝记得,当年在深圳国贸大厦上,邓小平指着窗外高楼大厦说:“深圳发展这么快,是靠实干干出来的,不是靠讲话讲出来的,不是靠写文章写出来的。”
陈开枝说,小平同志到南方视察并发表重要谈话,使中国冲出了“姓社姓资”观念的束缚,迎来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这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条路逐渐清晰起来。
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党中央迅速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传达,并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紧密结合实际,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措施。5月1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力争经济更好更快地上一个新台阶的意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写入其中。6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有步骤地把企业推向市场。9月,国家计委宣布,从1993年起,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一半,国家计委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物资、商业、外贸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同时加强政策协调,使计划更好地面向市场,发挥国家计划的宏观调控作用。
“可以肯定,那是一个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体系建设上不断有突破的年代。”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原党委书记陈定模说,“当北京的调查组来调研苍南发展模式时,我回答说,我们也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就像公路,上面跑的车不管是自行车、板车还是拖拉机,都是驶向社会主义的。”
一个个会议、一份份文件、一次次讲话、一轮轮探索,为党的十四大召开做出了重要的舆论准备、理论准备、实践准备。
1992年金秋,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报告把改革开放14年的实践称为“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而这场新的革命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市场化取向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改革目标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决策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理论和改革开放实践的认识实现了新的飞跃,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
响雷阵阵冰雪化,东风吹来满眼春。党的十四大后,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制定了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1993年11月,党中央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具体化,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成为我们党在20世纪90年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突破藩篱,期待的是国家的富强、百姓的富裕,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出发点。1989年到1991年三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年均在5%到6%之间,而到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我国从此也保持了“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的称号。到201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巨轮已经起航,意气风发的亿万中国人有理由相信,这条不平凡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记者 李亚彪、吴涛、屈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