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访改革开放后首位担任部委“一把手”非中共人士

2011年06月23日 14:21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访改革开放后首位担任部委“一把手”非中共人士
    资料图片:2007年3月11日,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这是万钢委员作《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的发言。 新华社记者李涛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共建党90周年·中国聚焦

  “一边做国家的科技工作,一边亲身体验多党合作制度”

  ——访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

  北京德胜门向东护城河边的一座幽静小楼,是中国致公党中央所在地。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日常会在这里处理党内的各项工作。

  而北京中华世纪坛西边的国家科技部则是万钢的另一个工作地点,在这里,他的身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部长。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首位担任国务院部长的非中共人士,万钢说,自己一边在做国家的科技工作,一边亲身体验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谈到与中共的交往,万钢感触很深:“中国共产党一贯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非常重视。”

  2001年底,身为汽车工程师的万钢辞去德国奥迪汽车公司的工作回到中国。他回国前提出的开发清洁能源汽车,实现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建议,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回到国内一个星期,就有科技部、教育部、机械部等八个部门的部级领导找我听取意见。”万钢回忆说。后来,他被聘任为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还参加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研究。

  时至今日,万钢仍清楚地记得,2004年12月27日,他作为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专家,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讲课的情景。

  “中共中央的领导同志听得非常认真,他们对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深谋远虑使我受益匪浅,对我后来的工作帮助很大。”他说。

  2007年4月,时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同济大学校长的万钢被任命为国家科技部部长,成为近30多年来首位担任国家部委“一把手”正职的非中共人士。

  拥有特殊身份的万钢对多党合作制度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中国多党合作中的党际关系既强调了共产党的领导,又充分肯定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

  万钢表示,近年来,中共更加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就国家的重要决策听取民主党派的意见,已经形成了制度。

  “每年都有十多次,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我们民主党派负责人促膝而坐,听取意见。”他说,“在为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时,民主党派提出的建议一条条无删改地列出来,足见对民主党派的重视。”

  他介绍说,近年来致公党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社会服务、“侨海报国”的作用,紧紧围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研,提出了关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促进中原经济发展、建设环渤海经济带等意见,都被吸收到中共中央各项工作中去。

  “我们还充分发挥致公党联系侨界的特点,凝聚侨心,保护侨智,发挥侨力,为国家发展服务。”万钢说,“现在致公党3万多党员中,80%到90%是海外归国人士,他们带回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我们充分调动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为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

  万钢表示,自己担任科技部部长后,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给予了极大的鼓励与信任。现在科技部坚持民主和科学决策,形成了稳定的工作机制。

  万钢介绍说,科技部每年都会开党组务虚会,着力解决科技发展中的一两个问题,比如专门研究促进企业成为科研主体、转制科研院所问题、科技成果的对接问题等。“从这个角度上说,科技部党组形成了科学决策的机制。”

  “近年来,我们加快了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更加强调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在这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决策。比如确定了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的建设,现在国家科技计划中90%的重大项目都是由企业完成。”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万钢领导的科技部组织动员全国科研院所、高校的十余万科学家走到全国中小企业中去,帮助他们节能减排、改善管理、革新技术,以促进产品转型、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同时组织十多万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村去,帮助农民创新创业。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正在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前进道路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目前,国务院组成部门有2名党外人士担任正部长,省级政府工作部门有33名党外人士担任正职,全国机关干部中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人士有3.2万人。(记者 吴小军 吴晶晶 崔静)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