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北京暴雨成涝引民众热议 媒体积极建言市政建设

2011年06月24日 14: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6月23日下午4时许,北京降下今年以来最大暴雨,白昼如黑夜。北京市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中新网记者 金硕 摄  

  中新社北京6月24日电 北京23日晚高峰时段的一场大范围雷阵雨,使得北京许多路段交通瘫痪。雷阵雨未停,各处滞水的照片已在网络上疯传。不少市民纷纷调侃:“这哪是地下通道啊,就是游泳池。”“哥今天不是没带伞,是没带船”,揶揄间表达牢骚之意。

  “北京新八景”也在网上“新鲜出炉”,其中包括“二环观海”、“地铁瀑布”、“水上机场”等。联系到此前武汉市经历暴雨成涝一事,北京网友更隔空喊话出“武汉的朋友,北京也能出门就看海啦”,来化解出行不便、财产损失的诸般无奈。

  这场雷阵雨导致道路拥堵,行路如趟河的经历引得上千万网友“围观”。京城各大媒体亦开始探寻北京作为大城市为何如此“不堪一击”,直言城市管理者应着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京华时报》24日发表评论员文章《大城市不能总被大雨批判》称,城市发展不能总是在“看不见的”基础性工程上短缺,在“看得见的”面子性工程上把好钢用足。建议城市管理者把根本性解决问题引入决策程序,搞好科学规划设计。

  《新京报》24日发表社论《不要在北京再“看到海”》,文章提问未来北京的地下排水管道的规划将要提高到怎样的标准,才能一方面不让市民再受内涝之苦,另一方面让严重缺水的北京能真正享受“天赐大雨”的“红利”。更以古人所讲“尽人事,听天命”为标准,敦促城市的管理者不必“怨天尤人”,应实实在在地“尽人事”。

  人民网发表评论员文章《暴雨致积水严重,城市内涝是考验更是拷问》,文中建议城市管理者思考三方面问题:做好暴雨预警机制及建立详细的应对机制;合理规划城市特别是地下风貌,别再只注重面子忽略里子;对现有不合理的地下设计尽快调整。

  《解放军报》发文《逢雨必涝对“城市化”的拷问》称,有关专家指出,由于热岛效应,大城市正成为暴雨袭击的中心。再加上极端气象事件频发,城市排水系统面临的考验其实相当严峻。“逢雨必涝”并不是“中国特色”,而是许多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遭遇的普遍“阵痛”。

  文章建议城市管理者要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综合环境作出科学预测,进行合理的长远规划,并称其关键是各级政府官员要强化执政为民理念。(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齐彬】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