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宁波6月25日电 题:杭州湾:从红色通道到金色通道
中新社记者 徐小勇 何蒋勇
波涛汹涌的杭州湾以钱塘潮著称,是中国沿海潮差最大的海湾。70年前,这里曾是万余新四军游击健儿南来北往的“红色通道”;70年后,这里因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飞架,而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黄金通道”。近日,记者重访杭州湾红色通道,追忆历史变迁。
1941年6月,浦东抗日武装南渡浙东,在相公殿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后,向东南行军,于7月下旬在古窑浦建立了第一个办事处。不久,在苏北的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及一师又分派了三百多位党、军、政、财、文等重要干部南渡浙东,开创了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共领导的19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
浙东抗日根据地开辟后,陆地上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完全被隔绝,处于“孤悬”状态,而唯一能沟通浙东与华中联系的,就只有杭州湾海上通道。这条红色通道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敌后的一条生命线。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王泰栋告诉记者,“所谓红色通道,主要是浙东和浦东,也包括浙东和苏北、胶东等地间的海上联系。”
“红色通道,运输部队从几百人到一万余人,持续时间长达四年之久,在中国抗战史上都是少有的。”王泰栋说,当初大部分的军用物资就是通过这个通道运过来,保障了根据地军需品的流通。
1945年9月30日至10月10日,为了配合国共重庆和谈,新四军浙东纵队和地方干部15000人经此分几路北撤,95岁的王祥乾作为船工支援了此次行动。说起往事,老人如数家珍:当年,他驾着小船把新四军运到了木帆船上,往返好几次。
六十余载,斗转星移,2008年5月1日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大大拉近了宁波与上海的距离,红色通道也一跃成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黄金通道。
“作为中国自行设计、自行管理、自行投资、自行建设的特大型桥梁,大桥从通车至今年4月,共通行各类车辆2764万辆,通车当年就实现盈利,通行总量、日均通行量和通行费收入都呈逐年上升趋势。”据杭州湾跨海大桥管理局副局长蒋善平介绍,仅大桥中央的“海天一洲”景区自2010年底投入运营至今年4月底,已接待游客22万人次,收入总额近1094万元。
如今,杭州湾跨海大桥这个黄金通道已经深深地烙上了红色印记。在造型别致的大桥海中观光平台,大桥展示馆的第一个展示区,即为反映出当年新四军战士克服重重险阻,冲破敌人的封锁,横渡杭州湾,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红色通道”专题展览。
王祥乾老人告诉记者,自从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后,他已经两次上桥,为的就是想多看看杭州湾的变化。(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