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向西、西出阳关。2010年底,肩负重托的2541名援疆干部,带着13亿中国人民的无私大爱,跋涉数千公里,进入新疆。他们被誉为传递国家行动的“使者”,他们是新时期“边塞新曲”的续写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党员。
援疆,无悔的选择
“太阳、月亮、鲜花,还有我,我们一起怀念你,朋友……”在库车县阿格乡卫生院工地上,乡干部乌斯曼·提依甫用维语演唱自创的《怀念马素明》,苍凉而悲壮的歌声,穿过库车河畔静静的白杨林,在天山深处回荡。
4月26日15时30分,浙江宁波市建设集团援疆项目部经理马素明在赶往玉奇吾斯塘乡卫生院工地的途中,因躲避迎面而来的车辆,不幸遇难,年仅33岁。
噩耗传来,库车县阿格乡和玉奇吾斯塘乡的各族干部群众,自发赶至殡仪馆,献上鲜花,送他最后一程……
“好巴郎子呀,眼瞅着卫生院大楼一天天长高,没等到建好,你咋就走了?”玉奇吾斯塘乡乡长卡尤木·热合曼哽咽着告诉记者,卫生院施工人员不少来自内地,马素明提醒大家,要尊重当地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为了密切与当地群众的关系,他经常组织施工单位与卫生院员工联谊,施工人员和当地群众成了好朋友。
“马儿,你慢些走!”马素明生前的同事赵和甫泣不成声,“援疆工程困难重重,可在电话里,他说的最多的却是三个字——没问题!”库车日夜温差大,混凝土浇灌好后易破裂,马素明打电话到宁波请教,宁波的工人觉得新疆太远不想去,他凭着老关系,一个个地动员,连火车票都给买好;进入冰冻期,工人都回家了,他担心混凝土开裂,在工地上坚守了20多天……他姓马也属马,像马一样吃苦耐劳,被大家称为“马儿”。
这位“主动报名援疆的小伙子”,时常在宁波市援疆指挥部指挥长、库车县委副书记罗思维的眼前显现。担任宁波市援疆指挥部临时党委书记的罗思维有一大遗憾:春节前后,马素明两次提出入党的请求,可就在考察期间,他永远地走了!他走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我想睡会儿。”他太累了!承担着库车县阿格乡卫生院、玉奇吾斯塘乡卫生院扩建工程项目经理,10个月里奔走在库车、阿克苏的大漠戈壁滩上。如今,两座卫生院交付使用,可他却看不到了。
“他为库车建设献出了生命,库车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库车县县长玉素甫江·买买提说;331名浙江省援疆干部庄严承诺:立志完成马素明同志未尽的援疆事业,学习他发扬光大“浙江精神”;学习他对工作极端认真负责;学习他以民族团结大业为重,争做“特别能学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事、特别能团结、特别能自律、特别能奉献”的援疆干部表率。
抛繁华而乐寂静,舍安逸而取艰难,是马素明的写照,是浙江援疆建设者的缩影,也是19省市数以千计援疆建设者的无悔选择。
一人进疆,全家援疆
以下是今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政代表团赴援疆省市走访、看望援疆干部及其家属的一组镜头:
和田援疆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胡九龙与第七批159名北京援疆干部一起踏上征程时,妻子姜华即将分娩。3个月后,产下双胞胎女儿,取名“和和”、“田田”。“等孩子3岁、丈夫援疆期满时,带她们去和田看看丈夫工作的地方。10年后,对口援疆结束,再带她们去和田,那时的和田一定更美好!”姜华眼含着热泪说。
“现在,他已经完完全全是一个和田人了!”安徽合肥市检察院组干处处长江华以稍带嗔怪的口吻赞叹丈夫。现任皮山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周元楼,一到新疆,角色立刻转变,回老家联系援疆事宜时,开口闭口也都是“我们和田”、“我们皮山”、“欢迎大家到我们和田投资”……
广大援疆干部视新疆为第二故乡,在天山南北辛勤耕耘。
淮安市发改委干部石春林,是江苏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惟一的女性。去年6月,石春林接到援疆通知时,没有犹豫就应允了。“最欣慰的是,女儿、爱人很支持。”石春林说,“记得走的那几天,老公说,放心去吧,我一人在家没问题。”在浙江上大学的女儿也懂事,“妈妈,安心去吧,大四下学期我去看你。”石春林来到受援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发改委项目处,负责团场保障性住房项目规划等。
新疆冬季寒冷,全年有效施工期短,江苏援疆前方指挥部提前4个多月赴疆,编制援疆专项规划,为全面启动2011年开工项目做前期准备。时间紧、任务重,仅123团、124团等5个团场的廉租房建设项目,光选址就实地勘测了10多处。去年12月中旬,正当石春林全力准备项目评标会时,接到家里电话说“父亲生病住院”。石春林的心发沉,毕竟老父亲已经86岁。
但是,项目评标会迫在眉睫。石春林放弃了请假念头,家人也为了让她安心,隐瞒了她父亲的病情,说“出院了”。新年到了,石春林给家里打电话,才知道父亲已告病危,在医院抢救。“爸爸,爸爸,我是小四(小名)……”
电话那头,父亲微弱地呼唤着石春林的小名。
没见上父亲最后一眼,让石春林无法释怀。她把父亲的照片放在电脑屏保上,请求父亲的谅解。懂事的女儿给石春林发来短信:“妈妈,今年夏天我去新疆实习,陪你一起援疆……”
每一位援疆干部的身后,都有一个家庭。援疆干部们笑言:“这意味着,一人进疆,全家援疆。”
使命,援疆人的精神“标杆”
“我为援疆做什么?”“我可以在援疆中没有英雄壮举,但我决不能碌碌无为。”选择了援疆,就是选择了责任和奉献。19个援疆省市的临时党委成为援疆人的“家”,使命、党性、责任、表率……成为援疆人的“标杆”。
采访钟百利时,看得出他很疲惫:眼睛发红,不停喝水。
北京对口援建和田市,当地群众对北京援疆干部的期望值很高。担任和田市委书记的钟百利到政府、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搞调研、做规划,以尽快进入角色。节假日期间,挨家挨户走访地、市、县、乡维族干部、贫困党员群众。一维族贫困党员的4岁小女儿,患脑瘫躺在床上,想到北京看病,又担心住不上医院。钟百利当即请朋友帮忙,联系专家医治,连治病的费用一并解决。就这样,走一家唠一家,走一家温暖一家。钟百利与维族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
援疆更要“援脑”。钟百利组织和田地区党政代表团赴京参观学习,中关村、顺义空港、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平谷区新农村建设,大大开阔了地方干部的视野。再把能人请到和田,为开发建设出谋划策。北京市社科院经济所所长赵弘博士是钟百利的同学,钟百利邀请赵弘到和田调研,作出和田市“十二五”规划;北京雪莲集团董事长李宏鲁是钟百利的熟人,钟百利邀请李宏鲁考察和田,鼓动李宏鲁投资和田。被钟百利的真诚所打动,李宏鲁签署了改良和田羊30万只的协议,一方面让老百姓有足够的羊肉吃,一方面发展羊绒针织业,解决劳动力就业。
正是如钟百利这样的援疆干部的使命感、责任感,使新疆各族人民切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他们的到来,使新疆各族人民求发展、谋富裕、思稳定、讲团结、促和谐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今年4月,位于帕米尔高原北部的阿合奇县,遭遇30年不遇的洪水袭击。山洪裹挟着泥沙冲出山谷,涌出河道,袭击托什干河两岸的多个乡镇,当地水利、交通、电力、农田设施严重受损。防洪坝上,援疆干部工作组组长、阿合奇县委常委、副书记戴泉用沙哑的嗓音指挥着。临时防洪坝是险情最严重的地段。援疆干部手提肩扛,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穿梭在防洪坝上。装沙袋的,手上磨出了水泡;抬三脚架的,肩上磨破了皮;编铁丝网的,掌上满是划伤。抗洪抢险3天中,援疆干部始终在抗洪第一线,他们每一个人都已经疲惫不堪。可在汹涌的洪水和严峻的灾情面前,每一个人都没有丝毫懈怠。“连续几天抗洪救灾,大家早已筋疲力尽,可一看到无锡援疆干部忙碌的身影,又都鼓足了劲,援疆干部做出了表率。”阿合奇财政局干部阿曼说。
而今,19省市、2000余名援疆干部已把新疆当家乡,视发展为己任。他们像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沙漠胡杨一样,植根和挺立于新疆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