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委书记汪洋27日在全省党的建设会议上说,各级干部要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做到思想艰苦、工作刻苦、生活清苦,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6月28日中国新闻网)
这几年很多地方都在搞“幸福工程”,承诺要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幸福从哪里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幸福需要各级干部“辛苦”的付出“干出来”。可问题在于老百姓常常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某些干部虽把“民生幸福”挂在嘴边,自己却不愿吃苦,贪图享受,特权理所当然,自肥心安理得,光顾着先把自己的小日子搞得很“幸福”,反倒让辖下民众很“辛苦”。
谁先幸福、谁承受辛苦?官苦还是民苦,官福还是民福?这是不能本末倒置、颠倒顺序的。前些日子有媒体报道说:有官员偶尔到基层农村走一走看一看,面对民众艰苦的生活环境竟然“大呼小叫”,惊讶得不得了,好像才发现中国土地上有这样生活的居民;还有地市级领导干部偶尔到医院排一次队便无限感慨,“老百姓看个感冒怎么就这么贵”?对民生疾苦非但没有痛感,反而一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疏离感。诸多表现,不是“幸福”与“辛苦”的倒挂是什么?
官员“先福”,先福的还不肯带动后福,老百姓肯定有怨气,汪洋在讲话里说,如果发展起来后,没有注意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许多实际问题,那么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戴就不会与发展的速度和总量成正比。
“思想艰苦、工作刻苦、生活清苦”的状态下,官员才可能冷静地为民众创造幸福;躺在安乐窝里享受的官员为民造福,只能是极度偶然的奢望。但也要清楚地看到,“辛苦”靠各级官员自己“主动”去捡拾起来,是靠不太住的,这不仅是道德自觉的事儿,也不仅仅是官员伦理的范畴,必须通过民众监督、绩效考核、民主程序,让他们“不得不”辛苦,“不得不”牵挂着民众的幸福。(吴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