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媒体称网络成谣言集散地 公众应以常识理性应对

2011年07月01日 08:50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每则谣言都有听众。”本周大热的郭美美再次验证了《谣言心理学》中的这句名言。一个杜撰出来的不难分辨真伪的 “红十字商会总经理”,轻轻松松地将中国红十字会拉入言论漩涡,各种“内幕”纷纷“曝光”。尽管红十字总会等被涉及的组织和个人再三声明,并向公安机关报案,试图澄清事实、撇清关系,却收效甚微。

  是谁以及为什么策划了“郭美美事件”,我们不得而知,但网络上如“红十字商会总经理”这般子虚乌有的事俯拾皆是,且深信不疑之人为数不少。在博客、微博当道的今天,散布有关任何人虚假的、具有误导性的谣言都变得轻而易举且成本极低。网络不但成了谣言集散地,更以其强大功能让谬误流传的广度与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谣言的影响力也被放大和极化。

  梳理各色谣言不外乎以下几种:第一是不了解情况或捕风捉影或断章取义的。有时,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本无恶意,但一个语境的悄然改变就令公众判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第二种是本着所谓娱乐精神有意恶搞的,这一类谣言多是瞄准名人和强势机构,名声越大谣言越多、品种越丰富。第三种是为一己私利哗众取宠、吸引眼球的,演艺界和商界对这类自导自演的闹剧似乎比较擅长。最要警惕的是有人有目的地散布谣言恶意中伤、混淆视听。这类谣言目标明确、往往有周密策划。有的是通过打击别人谋利,有的则仅仅是出于愤怒或不满而处心积虑地加害于人。如果说有意恶搞和哗众取宠式的谣言像米饭中的沙子,一不留神可能硌了牙齿、伤了肠胃,那么这种以破坏为目的的谣言就有如毒药,对个人生活、企业机构的工作乃至整个社会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危害。

  是谁相信谣言、传播谣言?事实经验的缺乏、恐惧愤怒等情感冲动以及既有偏见、从众心理都可能让我们面对谣言时失去应有判断。比如抢购碘盐就是典型的恐慌之下的失智行为。而我们在接收谣言的同时,极可能不自觉地充当下一个传播者,并将自己的情绪、希冀、褒贬等夹裹其中。每个人、每分钟都可能成为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和受害者。

  在网络时代,如何分辨流言、免受谣言伤害,不仅是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必须学会的生存技能。流言之真伪真的那么难以分辨吗?其实不然。无论是碘盐防辐射,还是所谓的“红十字商会总经理”,本都是我们凭借常识和理性可以止住的谣言。

  同样的谣言有人轻易识破,有人却深陷其中,这是因为网络谣言有如病毒,虽无处不在,却是你强它弱,你弱它强。如果自体强健,能够正视网络信息的真实性问题,不过度依赖、不轻信盲从,对于未经证实或难以证实的信息保持理性,就能有效提高对网络谣言的识别力和免疫力,既可避免自己受到伤害,也能减少无意间伤害他人。柯罗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