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力反腐倡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普及,“网络反腐”力量日渐成长壮大,成为民间反腐的一种重要形式。一批贪官经由网上曝光后落马,并得到法律严惩。而微博的兴起,则促使更多网友参与到网络反腐之中,不断出现的“防腐微博”逐渐成为贪官现形的重要平台。
长期研究反腐败的学者杜治洲分析说,数量庞大的网民群体可以搜集到腐败分子较多的腐败证据,且传播迅速,一旦证据被曝光,网民会不断进行转载,产生极强的放大效应,短时间内便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而且,网民也是中国最大的虚拟而有现实力量的“压力集团”,网络上的热议会给相关部门以较大的压力,推动查办案件工作的进度,提高腐败行为被调查的概率和查处的速度,也增强了对事件查处的透明度。
中纪委副书记吴玉良也表示,中央纪委监察部门高度重视互联网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中的重要作用,把它作为反映社情民意的窗口,注意核查从新闻媒体和网络舆情反映出来的案件线索,重视发挥包括网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民间反腐力量崛起,是公民权利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但目前仅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健全的法制来精心培育。所以,尽管民间反腐的监督作用正在显示特有的威力,但是对它的质疑声一直如影随形。
专家认为,尽管民间反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主与法制的进步,但不可否认时常发生诬告、诽谤、干扰案件侦办的错位,甚至出现招摇撞骗或敲诈勒索等现象。一些人可能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就断然定性,泛滥的“道德审判”有可能演变成“民意暴力”。
此外,民间反腐可能因信息不准确而导致被公开者的隐私权受侵犯,可能造成诬告、诽谤、侵权、招摇撞骗等负面影响,将置民间反腐于民意审判的尴尬境地。
专家认为,要让民间反腐保持良性发展,关键在于政府职能部门及时介入,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及时沟通的良好关系,并加强监督管理,引导公民有序参与民主监督。既要对民间反腐力量加以扶持,也要对不负责任的言行进行管理,形成民间与官方密切合作、共同打击腐败的力量。
刘志军案引关注 “一把手”监督加力
今年以来,高层多次强调反腐形势“依然严峻”,腐败行为在一些领域仍然易发多发,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舆论指出,对于未来的反腐败工作,在深层次改革方面,要表现出决心。
有学者认为,解决“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是反腐取得实效的关键,也是未来需要积极地去试点、去推行、去实践的一项工作。
今年2月份,原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刘志军因涉嫌严重违纪落马引发广泛关注,中纪委表示,刘志军被查处说明反腐败力度、对“一把手”的监督力度正在不断加大。
201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作了进一步明确,同时对审计对象范围进行了扩展,涵盖了从乡镇级到省部级的党政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因应此规定,今年7月1日审计署公布的 “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将深入推进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其中明确说,将不断深化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在对副省级城市党政主要官员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同步审计试点的基础上,探索省级党政主要官员任期经济责任同步审计。
分析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级别不断提高,凸显中央已将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纳入反腐倡廉的视野,是反腐败工作一大进步,上述审计规定的出台也为下一步的反腐工作提供了一部可操作性较高的法规。
中央党校反腐专家林喆表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完全建成,最终还是需要一部反腐败法。多位专家表示,未来反腐的关键,在于能够科学地分配权力,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且得不到有效制约的状况。
“十二五”规划纲要专章对于未来5年反腐倡廉工作作出部署,其中也提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