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的事实,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式赶超”的奇特效应。在“中国崛起”似乎成为国际社会主流判断的情况下,何时超越美国成为国内外热议的焦点。那么,科学、理性看待“中国式赶超”,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认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中国奇迹”。在面对“中国何时超越美国”这个话题时,恰当的态度就应当是:少谈赶超,多谈问题。
无视中国发展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是不恰当的,但是,如果认为中国有一种别的国家根本不具备的神奇力量,推动它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恐怕又过分夸大了中国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人们普遍承认存在一种“中国模式”,这种模式包含了许多要素,如:市场经济,一党领导,政府主导,举国体制,运动式管理,GDP锦标主义,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等等。这些要素在许多人看来是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我们不可否认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但是,也必须正视这种发展所造成的种种现实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以往的经济成就是以低民生、低福利、低保障换来的:低民生、低福利、低保障降低了交易成本,促成了经济发展。后发国家的经验显示,以政府主导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完成经济积累和起飞可能是有效的,但它作为一种非均衡发展模式,为经济成就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环境、腐败、协调发展、对外依赖性等)。
随着民众对低民生、低福利、低保障状况忍受性的降低,这种模式下经济发展的难度会增加。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中国的发展带有明显的非均衡特征,短期行为、贫富悬殊、公共服务滞后、社会保障不足等,可以说是这种发展的另一种效应,而且,目前这种发展也正面临多重困境,如存在民力不强、内需不足、环境不支、创新乏力、司法不力、公权滥用等问题,其可持续性令人担忧。目前,中国决策者已经充分认识到,要谋求经济的可持续性,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有人认为,“富强”和“文明”是两个概念。30年来中国的崛起仅仅意味着“富强崛起”,并不一定是“文明崛起”。也有人指出,没有改革,政治制度就很难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和经济。如果这些观点是有道理的,那么,在面对“中国奇迹”这个话题时,恰当的态度就应当是:少谈奇迹,多谈问题,少一点骄傲自满,多一点忧患意识,少一点畏葸不前固步自封,多一点锐意进取改革创新。 (作者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漫画选自《中国青年报》)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