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蛟龙号凭何再创中国深度 潜水器三大优势解读(图)

2011年07月09日 11:0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蛟龙号凭何再创中国深度潜水器三大优势解读(图)
“向阳红09”深潜实验母船。
蛟龙号深潜器。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又是一个火热的夏日,又是繁忙的江苏江阴港口,“向阳红09”深潜实验母船载着潜水器蛟龙号再次起锚,向东北太平洋进发。而那片浩瀚的水域将可能见证中国深海探测的新纪录5000米,这将是继2010年在中国南海创下3759米之后的又一骄人成就。承担此次深潜实验任务的团队队员们列队站在甲板上向岸边壮行的人们挥手致意,其中有3位身着潜航服的小伙子特别引人注目,他们就是多次驾驶蛟龙号、承担海试任务的潜航员唐嘉陵、付文韬和叶聪。像每次出征前一样,他们都深知自己所承担的特殊使命。而对顺利完成此次任务,他们充满信心。

  潜水器具有3大优势

  潜航员的信心首先来自对“坐骑”蛟龙号卓越性能的深刻认识。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潜航员,他们和蛟龙号无疑是相知多年的老友,多少次他们驾驶着它成功完成海底探测任务,从几十米到1000米、2000米到超过3700米,除了产生过诸如电缆在高压下性能失常等小问题之外,表现可谓优秀。而作为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对蛟龙号的表现评价颇高,认为其在技术上有“3个领先优势”:一是具有先进的近海底自动航行功能和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定位能力,在海底自由航行;二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高速传输图像和语音及探测海底小目标的能力,可适时传送水下信息;三是具有多种高性能作业工具,确保能在特殊海洋环境或海底地质条件下完成取样和潜钻取芯等复杂任务。凭借这些优势,蛟龙号既能自由在水底遨游,又能顺利完成承担的探测任务。实际上,蛟龙号此次远行除了全面考核自身在5000米水深的设计功能和性能之外,还将执行调查任务,而上述3大优势无疑是其顺利完成使命的保障。

  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长崔维成自豪地说,蛟龙号是一条“真正的中国龙”。作为科技部“十五”“863”计划重大专项成果,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深海载人潜水器。从设计、总装联调到海上试验都是由我国独立完成,其耐压结构、生命保障等关键技术,都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突破的;“只有少许非核心零部件进口,可以说我国载人潜水器将不再受制于人”。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大洋调查设备技术管理中心主任、潜航员管理办公室主任吉国也指出,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设计为7000米,是我国多学科领域专家多年智慧的结晶,它的良好性能已经得到多次检验,相信5000米深度会取得成功。

  潜航员各项素质过硬

  潜航员自身高素质是保障深潜试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吉国作为潜航员管理办公室主任,见证了潜航员成长进步历程。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蛟龙号上的付文韬、唐嘉陵是随着我国深潜事业发展逐步成长起来的。为保障本次深潜试验成功,他们在顺利完成3000米级海试任务后,继续参与了潜水器的拆检、技术改造和水池试验等工作,为开展5000米深潜试验和科考做了充分准备。

  “深潜是对潜航员身心双重考验。茫茫漆黑的海底,狭小拥挤的空间,阴冷潮湿的环境,不可预测因素可能带来的危险,长时间身处其中让人倍感压抑、烦躁。对潜器主驾驶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还要面对复杂环境适时做出决策,能熟练控制潜水器的运行姿态和机械手臂。在3000米级海试时,潜航员最长要在水里呆9个小时左右,在海底工作5个小时。在5000米级的试验中,上述时间都相应增加,心理考验可想而知。”吉国介绍说。这就要求潜航员具有良好的体魄和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一点与航天员具备的素质类似。实际上,在2006年招聘深潜员时,就是由航天员选拔培训专家来对应试者进行心理测试的。

  应急反应准备充分

  关于蛟龙号在水底碰到意外应急处置问题,吉国介绍说,由于它体积庞大,作为一个整体不可能放到一个高压模拟环境下进行实验室测试,但是各个组件小到一根电缆,大到钛合金载人球壳都已经进行并通过严格测试。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各部件组装起来之后情况究竟怎样,会不会出问题,只能在真实深潜环境下才能表现出来。此外,随着人类对海洋影响日益加大,海底环境也变得更为复杂,比如海底可能有电缆拖网等,可能遭遇到被这些物体缠绕等问题,必须切实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工作。

  实际上,保障蛟龙号和潜航员安全是从设计之初就一直贯彻的原则,徐芑南认为,从技术角度上说,安全问题的关键是处理好重量与浮力的关系,只要有足够浮力,它就能浮上来,就能保障人员安全。为此,蛟龙号进行了多种安全设计,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它可把携带的铁块、蓄电池箱、采样篮都扔掉,必要时可以抛弃机械手,“断臂”上浮。即使碰到最糟糕情况比如陷入淤泥,也有办法脱身,它的报警系统会发射浮标到海面,深潜试验母船可以及时跟踪施救。(记者 张保淑)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