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探访西藏玛曲河畔:昔日农奴庄园 今日吉祥乐园

2011年07月11日 11:30 来源:西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仁青林:

  仁青林,因村庄附近的仁青林寺而得名。仁青林,西藏和平解放前是拉萨嘎康庄园管理农奴的管理站,现在发展成为扎西岗乡仁青林村。西藏和平解放前,仁青林只有30多户人家,2010年仁青林村发展到238户人家、1649人,年人均收入达5600多元。

  沿着墨竹玛曲河而下,采访组一行告别了错莫热,向乌斯江(现属日多乡怎村乌斯江村民小组)前行。

  昔日的乌斯江是山南沃卡庄园的一个管理站。旧西藏的奴隶在农奴主的压迫下,吃不饱、穿不暖,妻离子散,苦不堪言。

  据《西藏文史资料选辑》记载,1951年9月3日, 十八军先遣支队来到了乌斯江。解放军的到来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太阳。

  今日的乌斯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农奴成了国家的主人,昔日的农奴放牛娃,今天已拥有成群的牦牛。

  沿着墨竹玛曲河一直向前到仁青林,一排排整齐的现代化小楼房映入眼帘,引来我们的啧啧称羡。

  党的惠民安居工程更是让过去上无片瓦的农奴住进了幸福安居的家园,过上了吉祥、幸福的新生活。

  感恩不忘共产党

  2010年9月28日阳光明媚,秋高气爽。我们“重走解放军进藏路”采访组一行来到乌斯江,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今年75岁的古稀老人白玛卓玛。老人看上去虽满脸沧桑,但充满了坚毅,从她灿烂的笑容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她的幸福。

  好客的老人热情地把我们请进家中。老人的家是一座独立的家庭小院,院中种满了鲜花,芳香扑鼻,让人陶醉。老人告诉我们,这都是托共产党的福建的安居房。

  一进客厅,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幅镶框的毛主席画像。当我们问,为什么挂毛主席画像时,老人告诉我们,她一生都特别崇敬毛主席。“孩子们让我把毛主席像挂到里屋,我不同意,那样我看着不方便,挂在堂屋,我每次进出都可以看到毛主席,这样才能表达我的感激之情。”说着,说着,老人不禁落泪了。

  “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驱散乌云见太阳,翻身农奴把歌唱……毛主席呀红太阳,救星就是共产党……”

  只有这样的歌才能唱出老人的心声,才能表达老人此时此刻的感激之情。

  老人告诉我们,和平解放前,她家里只有自己和妈妈两个人。那时的“家”根本就算不上一个家。和平解放前,自己为庄园主放牦牛,常年漂泊在外,母亲却只能在乌斯江讨饭为生,穿不暖,吃不饱,寄人篱下,苦不堪言,那还能叫“家”吗?

  现在不同了,白玛卓玛家已是8口之家了,一个孩子在上大学,一个女儿的小孩当了兵还在县上分配了工作,还有一个女儿在拉萨打工。

  “孩子们都很孝顺,我很高兴,我现在有一个完整的家。”

  “现在,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唯一怕的就是生病,一生病就过不上这样幸福的生活了,我多想晚出生几年,好多过点这样的幸福生活。”老人说。

  放牛娃儿当主人

  洛桑卓玛老人今年72岁了,她也是当年乌斯江管理站的农奴。老人脸色黝黑发红,脸上的皱纹清晰可见,岁月无华见证了新旧西藏的变化,也见证了洛桑卓玛的成长。就是这样一个朴实无华的老人,和平解放后当上了日多乡的妇女主任,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成为国家的主人。

  老人说:“和平解放前,家里就只有我和阿妈,阿妈是个盲人,为了照顾阿妈,我只能在管理站附近放牧。当时缺衣少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切都属于庄园主老爷,自己什么也没有。”

  “现在我什么都不用干了,吃、穿都不用愁,每个月还领着党和政府给的250元‘三老’补贴,这都是托共产党的福,共产党的恩情比海深。”

  现在,洛桑卓玛老人一家有6口人,靠挖虫草、挖药材、做奶制品,还可以每年出栏两头牦牛,年收入就有3万多元。

  就在这时,老人的孙子从外面回来了,皮肤黝黑的洛桑次仁今年26岁。关于未来,洛桑次仁早就做好了打算。“我们这个地方海拔高,土地面积少,青稞种的不多,所以我们准备抓畜牧业发展,现在家里有40多头牦牛,我的目标是发展到100多头。”

  洛桑卓玛老人说,在旧西藏,牦牛是农奴们想都不敢想的稀罕物,现在不仅有了40多头牦牛,还住上了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修这个房子一共花了七八万元,国家就给了1.4万元,银行还给了2万元的无息贷款,自己才出了差不多一半的钱。这在旧社会怎么敢想哦!”老人感慨地说。

  从居无定所,上无一片瓦、下无一块地,到今天有了自己的独家小院;从过去为庄园主放牛,身无分文,吃不饱、穿不暖,到今天年收入3万多元,住着宽敞明亮的小洋房,衣食无忧;和平解放前是为人劳作的农奴,和平解放后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什么是翻身做主?什么是社会主义新生活?洛桑卓玛的成长经历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扎西岗成“吉祥岗”

  扎西岗,藏语意为“吉祥的山岗”。

  过去,人们为了过上吉祥幸福的生活,只能用这样的命名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扎西岗”这一地名,就是这样得来的。

  1951年9月4日,十八军先遣支队来到了扎西岗乡的仁青林村。从此,翻身农奴把歌唱,拨开乌云见太阳,人们有了希望。

  仁青林因村旁的仁青林寺而得名。试想,既有美好的希望,又有宗教的庇护,仁青林一定是人间天堂了。可是,和平解放前的仁青林不但不是人间天堂,反像人间地狱,昔日的仁青林人过着牛马不如的农奴生活。

  如今,在党的带领下,仁青林、乌斯江旧貌换新颜。昔日的农奴已成为国家的主人,昔日居无定所的农奴,今天已安居乐业。昔日十八军先遣支队走过的羊肠小道,如今已变成了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成了牧民增收的致富路、增收路。昔日的荒山坡今日已成栎树林。秋日的栎树在太阳的照射下金碧辉煌,金色映出了牧民如今生活的红红火火,绿色映出了牧民如今生活的郁郁葱葱。

  乌斯江所在地日多乡怎村村委会主任丹曲告诉我们:“怎村现有168户、883人,现在140多户已全部搬进了政府投资新盖的安居房中。”

  扎西岗乡仁青林村村委会主任罗布说:“仁青林村现有238户、1649人,根据老百姓原来房屋的大小不同,国家按22万元、20万元、18万元、16万元等不同规格为老百姓建造了安居房,今年安排了58户,总投资1000多万元,后续工程将陆续完成。”

  当地老百姓靠挖冬虫夏草、贝母、雪莲花等特产,放牧和外出务工,从过去的一穷二白,走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怎村村委会主任丹曲说:“和平解放前老百姓作为农奴,一头牦牛都没有,现在多的有40多头,少的也有10多头,怎村现有牦牛8863头。”

  如今,怎村、仁青林村群众年人均收入已达5000多元。

  生活富裕了,日子好过了,吃水不忘打井人,治富不忘领路人。过去牧民唱的多是神山圣湖,祈求神仙的庇佑,现在牧民自发地歌唱共产党:“只有共产党才能让我们过上今天幸福的生活!”

  怎村村委会主任丹曲说:“2009年,为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老百姓自发地自编自唱了自己的歌曲。”

  坚赞增姆(藏语意为“最高峰”)再高,没有北京的金山高;

  思金拉错(藏族的“财神湖”)再灵,赶不上党的政策好,

  ……

  幸福的生活从哪来,

  幸福生活全靠党,

  翻身农奴永远跟着党,

  幸福的生活过不完。

  幸福不幸福老百姓自己知道,幸福的生活从哪来老百姓更知道。从歌声中我们感受到,日多、扎西岗乡的老百姓已经过上了幸福吉祥的生活,在党的领导下,扎西岗已然成为了“吉祥岗”、“幸福岗”。 本报记者 段敏 杨正林 裴聪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