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要求各部委公开2010年度“三公消费”的决算数和2011年度的预算,一周过去了,响应者寥寥,就只有科技部、教育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文物局、审计署等几个部委按规定公开了。眼尖的公众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发现了国家文物局今年的接待费比去年高了100余万,中科院三公预算额已突破2亿元,去年公车消费竟有7420万(综合近日媒体报道)。
面对舆论的质疑,相关部门都一一作了回应,文物局的解释是:去年决算低是因为去年有7个国家没能如约来访,今年不过是恢复正常而已。中科院的解释是:由于国际科技合作交往较频繁,外宾公务接待费较大,公车主要用于科考科研。而教育部则否认三公预算不降反涨,称今年预算减4万——数字是否准确,事实是否如此,回应是否合理,这些还须舆论进一步地追问。可是,这几个部委按规定及时公开并积极回应质疑的态度,还是很值得称道的。这不仅是遵守中央的规定,更是尊重公众对三公消费的知情权。
相比之下,其他迟迟不公开、且不给出公开时间表的部委,就很让人不满了——审视这一次预算公开的部委,能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积极公开的,都是一些平常看起来没多大权力的清水衙门:科技部,教育部,工程院,科学院,国家文物局,这些教科文单位,权力都不算大,掌握的可分配资源也不算多。而那些位高权重的部门,像有“小国务院”之称、掌握着庞大资源分配的国家发改委,掌握着转移支付分配权力的财政部等等,都还处于“待公开中”的状态。
这是很意味深长的一个现象,它不符合信息公开的规律,却符合中国官场的政治规律:越是位高,越是权重,越可以置制度于不顾,无视公众的知情权——倒是一些位低权轻的部门,相对而言比较老实。中央关于“部委须公开三公消费”的规定一出台,首先响应的就是这些部门,而自认为位高权重的部委,就习惯性地没把这个规定太当回事。
除了权力的傲慢外,清水衙门先公开三公消费,还有一大原因在于:他们所掌握的可分配资源本就很少,三公消费本就不多,没有多少问题,不害怕阳光,所以就不惧于向社会公开了——比如国家文物局,这样边缘的部门经费本就不多,想大吃大喝也没有钱,他们自然就不害怕公开了,所以这个部门差不多是第一个公开的。还有中国工程院,这样的工程精英云集的部门,三公消费也不至于会夸张到哪里去,他们也会支持公开。中国科学院的三公消费虽然超了2亿元,但他们作为科研部门,这种经费去向也是能够理解、并说得清楚的。
可是,像那些位高权重的部门,他们就说不清楚了,因为掌握着较多的资源分配,每年预算的数字非常庞大,用于三公消费的数字也一定惊人,当然就迟疑着不敢公开了。迟迟不公开对他们来说,其实也是无奈的选择,因为不公开自然会被认为是心中有鬼,几乎等同于自证不清白。(曹林)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