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京沪高铁正式营运以来,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就出现了不少新闻话题。其中有两条引起了热议,一则是京沪线民航的正点率明显提高,两地机场对这条航线旅客的服务也比过去周到了,对于有急难事的旅客会主动提供方便;二则是高铁接二连三地发生停驶故障,造成列车晚点,给众多旅客带来了不少烦恼。
之所以把上述看似“一正一反”的两则新闻“相提并论”,就在于其中有值得一议的相同点。京沪线民航的相关航空公司和机场何以会携手改进服务?就在于民航遇到了高铁,是高铁成为了他们的竞争对手,让他们感觉到了生存的压力。
近些年来,我国的民航事业迅速发展,航空线路扩展,飞机航班增多,机场地勤条件越来越好,不少民航设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有的还是“世界之最”。然而,旅客的诟病却没有因民航的一些硬件达到世界水平而减少,意见最集中的就在于服务质量,尤其是飞机航班误点,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让旅客不满意的态度和行为。尽管公众的批评从来没有停止过,尽管民航系统上上下下也作出过不少努力,但这些服务问题总是难以得到明显改变。岂知,京沪高铁来了,民航人似乎不需要“动员”,便相继主动作为,从细微处做起,扎扎实实地改进服务。旅客的满意度提高得如此之快,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由此,舆论对京沪线民航服务出现的“突变”,归结为是高铁“打破了垄断”所致。于是,我想到了高铁。近来让坊间议论纷纷的几件“高铁故障”以及发生这些故障后的“应急服务”跟不上,甚至对旅客的某些怠慢现象,不得不让人生发这样的疑问:是不是高铁摆出了“老大”的架势?
这样的疑问或推理难道是空穴来风?在对京沪高铁诞生的种种赞颂词中,“世界上最安全的高铁”“关键技术参数达到国际一流”等等,铺天盖地而来,作为纵贯南北的“大动脉”,京沪高铁的安全性能、便捷快速,与目前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相比,客观上就具备了“老大”的地位。
作为“老大”的高铁,还要不要不断提高服务旅客的水平?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虽说接连不断发生故障的原因,并非主要在于“服务水平”,但是,高铁在对旅客的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服务方式上依然有需要改善提高之处。重要的是,高铁对这些需要改进的服务有没有清醒的认识,有没有不断地提高服务旅客水平的自觉?而这样的“认识”和“自觉”,是不是一定要像民航那样在遇到外部“压力”后才有所作为呢?
民航遇到“高铁”产生了“改变”的压力。这种改变也让我们看到了民航本来就存在着的“改变的潜力”。但是,为何这样的“潜力”不早一点挖掘发挥出来呢?如今的高铁是不是也要等遇到“高高铁”之后,即比高铁更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才会产生改进的动力,从而像今天的民航那样“迎头赶上”。假如高铁遇不上“高高铁”,它当如何?(鲁军)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