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倪萍获评“共和国脊梁”功勋人物称号。有网友曝,“中华脊梁”评选需候选人缴纳9800元。倪萍表示,“共和国脊梁”评选没收任何费用。据了解,两个活动有共同主办方,但此“脊梁”非彼“脊梁”。(7月17日《新京报》)
谁是民族脊梁?对此,鲁迅先生曾有阐述:中华民族从来不乏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在鲁迅的“字典”里,脊梁意味着秉持正气、为民奉献的坚毅品格。他们无需声名显赫,不必挂名“功劳簿”,可以是孜孜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可以是心怀苍生的政治家,也可以是默默贡献的底层百姓。如春蚕吐丝,蜡烛泣泪,他们在为文明迈进发光发热。
既是民族的“脊梁”,就该增益于百姓的福祉、社会的进步,承载起历史演进的厚重影子,经得起民众拷问。它的评选,应站在社会文明的经纬度上去考量,进而映照出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蕴。它所裹挟的“历史谱写”意义,由不得不负责任的草率涂鸦。
可“共和国脊梁”和“中华脊梁”的评选,不免太过随便。主办方的自作主张,让结果浸润了浓厚的个人偏好色彩,失之偏颇。无怪乎,“共和国脊梁”名号铿锵,最终却成了文艺界的“德艺双馨评选”,充满娱乐味;“中华脊梁”更是荒诞不经,难逃“花钱买奖”之嫌。标准一失衡,评选无公允。倪萍等人知名度颇高,但将其置于“脊梁”之列,有戴“高帽子”之嫌,难免给人“足不适履”的不协调感。就连倪萍本人,也表示受宠若惊,“担当不起”。
让严肃的“脊梁”评选沾染上铜臭,更辱没了真脊梁的价值。“唯钱是瞻”的评判标尺下,滥竽充数、鱼龙混杂等乱象横生,会让“脊梁”称号变得一文不值。“你交钱,我授奖”的利益交换之下,“脊梁”荣誉就会沦为名利场上的肥肉。
当饱含历史厚度的“脊梁”奖,遇到功利化的评选标尺,错位和荒诞,自不待言。据主办方解释,此次“共和国脊梁”评选,沿袭了10年前表彰袁隆平、王选等人时的活动名称。不同的是,10年前,获选者是民望所归;这次评选却在商业化的濡沫下,变成小众的自娱自乐。利益之手制造出的“脊梁”,非但不会有代表性,不能成为民族气质的代言,还可能患了“脊椎病”,无法挺直。
真正的“脊梁”,只属于那些挺直了的人,而非沽名钓誉之徒;“脊梁”评选,当有站在历史高度上的客观,与利益贩卖无涉。因而,如果让我选“民族脊梁”,我宁愿把票投给那3亿多流汗流血的农民工,抑或“围观改变中国”的网民。(佘宗明)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