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农牧民谈西藏解放60周年:现在的幸福指数最高

2011年07月20日 09:0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7月8日上午,一架空客A319飞机稳稳降落在日喀则机场,这标志着西藏第五个民用机场正式开航。

  作为第一位藏族空乘,36岁的德吉央宗见证了西藏航空的从无到有,也见证了西藏交通的历史飞跃。

  在她的记忆中,小时候从西藏去北京,“要先坐飞机到格尔木,汽车到西宁,从西宁再坐火车,需要辗转很多天。”

  随着西藏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昔日“出国容易进藏难”的交通状况一去不返,德吉央宗走遍西藏的愿望离她越来越近了。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已满5周年,拉(萨)日(喀则)铁路正在建设,林芝米林机场、阿里昆莎机场相继通航,西藏99.7%的乡镇都通了公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墨脱县明年就将敞开山门。

  交通的便利,只是60年来西藏天翻地覆变化的一个缩影。社会进步深入到雪域高原的各个角落,其中最深刻的改变,恰恰是“人”的命运、际遇的历史性变迁……

  农奴翻身当家作主

  从“会说话的牲口”到“大写的人”

  在山南地区乃东县桑嘎村,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嫫拉”(奶奶),叫次仁拉姆。就是这位曾是“朗生”(农奴)的老奶奶,在西藏民主改革后,带领11户朗生组成农业生产互助组,齐心协力、脱贫致富,被誉为“百万翻身农奴的榜样”。

  “在旧西藏,朗生就是会说话的牲口,饿了、冻了也像牛马一样忍受着,妇女地位就更低了。”1926年,次仁拉姆降生在一个破牛棚里,6岁就开始给领主当朗生,每天只能吃到两勺糌粑,晚上睡在门背后。从12岁起,她就再没见过阿爸阿妈。

  “如果没有党,我一辈子都是苦命的朗生。”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次仁拉姆全家3口人分到了房子、土地和羊。

  当时村里成立互助组,而朗生因为是领主的家奴,没有耕种经验,互助组不太愿意要他们。“现在翻了身,别人能干的,我们为什么干不了?”在要强的次仁拉姆的带领下,1961年3月,西藏第一个全部由朗生组成的互助组——“穷棒子互助组”成立了。几年时间,他们硬是把当初仅有两个旧犁铧、3个旧木犁架的互助组办得红红火火,在全西藏闻名。由于勤劳能干,组织能力强,次仁拉姆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还当选过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全国人大代表、塔玛村党支部书记格桑卓嘎的父母在旧西藏是“差巴”(领种份地,向农奴主支差役的人),没有土地和人身自由。父母结婚时,家里只有一个柜子和一张土砌的床。而在2010年,塔玛村全村总收入达424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8415元。村民们把村名起作“塔玛”,在藏语里就是“红旗”的意思。

  村委会的墙上,悬挂着塔玛村决策流程图。“村里的大事、选谁不选谁都是村民说了算。”格桑卓嘎说,“每到换届选举,年满18周岁的村民都会身着正式藏装,参加全体村民大会,投票选出村委会成员。”

  格桑卓嘎现在不仅是拉萨市城关区人大常委,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目前,在自治区3400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94%以上。西藏自治区20名全国人大代表中,12名为藏族公民,门巴族、珞巴族公民各1名。在自治区、地(市)、县三级国家机关组成人员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公民占77.97%。昔日的朗生、差巴和他们的后人,如今都成了顶天立地“大写的人”。

  经济实现大跨越

  从解决温饱到共同富裕

  见到乃东县贡桑禽类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今年37岁的益西卓嘎时,她从清晨忙到下午两点还没吃午饭,手指被配好的雏鸡疫苗浸得发绿。

  合作社中心养殖场每年负责向周围地区提供上百万只雏鸡。十多年前,她开始和丈夫探索大规模养殖藏鸡的技术。在当地农牧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下,养殖场的资产规模已逾千万元,年收入达100多万元。

  身为共产党员,益西卓嘎一直不忘带领当地农牧民一同致富。2008年5月,以益西卓嘎的养殖场为中心,成立了专业养殖合作社。自治区、山南地区和乃东县农牧局共同出资700多万元,以财政补贴和无息贷款形式鼓励更多农牧民从事养殖。

  3年来,合作社由最初的5户发展到100户,而饲养50到2000只鸡的散户达上千户。县农牧局介绍,2010年全县养藏鸡、肉鸡的农户户均增收3600元。

  据统计,2010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0元,比上年增长10.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139元,比上年增长17.2%。“十一五”期间西藏自治区共安排国家资金14.6亿元,在全区安排实施了383个特色产业开发项目。2010年,特色农牧业项目区农牧民人均增收达659元。

  “民生阳光”暖高原

  “这样的房子,以前的农奴主也住不上啊!”

  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西藏各项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十一五”以来,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新农村建设,如春风化雨,滋润着这片厚土。

  卓玛是林芝县布久乡仲果村一位普通村民。走进她家近200平方米的庭院,记者看到花草环抱中的一座两层小楼,另外还有三间侧房和一个沼气池。

  “这样的房子,以前的农奴主也住不上啊!”卓玛望着她2006年建起的宅院说。

  通过60年的努力,西藏广大群众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许多群众从和平解放前人畜混居或逐水草而居,到如今住上宽敞明亮的住房,实现了人畜分离,用上了电灯、电话,听上了广播,看上了电视。目前,27.5万户143万西藏农牧民和卓玛一样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房。

  “我是农村户口,如果去乡村医院,只需要1块钱挂号费,输液和药是免费的。”拉萨市城关区扎细社区居民米玛说。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目前已经覆盖西藏全区农牧民。西藏已经建成了中、西、藏医结合,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全区居民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5.5岁增长到现在的67岁。

  最近有一件事情让米玛很高兴:7月1日起,西藏农牧民将以100%的报销比例享有每年7万元的补充医疗费用报销保障。

  米玛的女儿白玛央金,在拉萨四中念初一,她的学杂费,甚至包括牙膏、毛巾、冬衣秋服等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早在1985年,西藏就开始实行农牧民子女住校生享受包吃、包住、包学费的“三包”政策。

  2011年1月1日起,西藏第九次提高教育“三包”标准,受惠面从原来的27万名学生扩大到50多万名,西藏98%以上的在校生都能享受到这一系列政策。

  经过60年的努力,西藏教育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已形成了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

  群众幸福感增强

  “现在的西藏是人民幸福指数最高的时期!”

  夏日的一个午后,在拉萨市城关区雪新村,退休20多年的米玛次仁正在院里侍弄花草,庭院内鸟语花香。米玛次仁每月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他在和平解放前是朗生,放过牛羊,挨过皮鞭。如今年过古稀,坐在花香浮动的庭院里安享天伦,他无限感慨:“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

  “可以经常到大昭寺转经,可以到布达拉宫朝佛。”老伴旺姆今年已76岁高龄,但依然身体硬朗,步履稳健,手持转经筒到八廓街转经是她每天的必修课。

  在西藏,处处可见转经礼佛的信教群众,信教者家中几乎都设有小经堂或佛龛。转经、朝佛、烧香、磕头、布施、还愿等,是信教群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目前,西藏有各类成规模的藏传佛教寺庙1700多处,僧尼4.63万人。

  7月是过林卡的好季节。解放前,到林卡消暑度假的,只是“三大领主”及生活比较富裕的中上层人士;如今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徜徉在拉萨大大小小的林卡里,你能看到帐篷林立、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先后召开的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出台了一系列让西藏农牧民倍感温暖、幸福的政策:西藏第一个在中国免除了农业税;第一个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实行了中小学生包吃、包住、包学费的“三包”政策;第一个在农牧区实现了免费医疗制度;第一个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第一个实现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一个个“第一”的优惠政策,如春风化雨般洒向雪域高原。

  “现在的西藏是藏民族有史以来发展最快、人民幸福指数最高的时期。”佛协西藏分会会长珠康·土登克珠感慨道。

  和平解放60年来,西藏不断延伸着幸福之路。如今的西藏,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医保、社保等保障政策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老百姓腰包鼓了,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高原处处洋溢着温暖、和谐和幸福。

  西藏,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全力谱写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记者 张帆 王汉超 扎西)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