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珠峰脚下谋跨越——西藏日喀则地区60年发展综述

2011年07月20日 11:12 来源:西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60年峥嵘岁月,60年拼搏奋进。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对口支援省市、企业的无私援助下,日喀则地区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创造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一个美丽富饶的日喀则,正崛起在珠峰脚下。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60年来,日喀则同全区一样,短短数十年,跨越上千年,全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谈起日喀则60年的发展变化,老干部群培非常感慨。

  随着封建农奴制度被推翻,在中央的关心下,西藏财政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特别是1980年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央加大了对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行全国关心西藏、支援西藏,西藏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量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日喀则地区年均增量达到0.364亿元。2010年,日喀则地区财政收入达到3.35亿元,比1978年的0.04亿元增长了82倍,年均增长14.8%;地方财政总支出从1978年的0.6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9.87亿元,增长了62倍,年均增长13.9%。

  人均收入方面,60年前,占日喀则地区人口不到3%的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占有日喀则的全部耕地、牧场、森林、山川以及大部分牲畜。而占日喀则人口近98%的农奴和奴隶,却没有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更没有人身自由,遭受强制的乌拉差役、租税和高利贷三重剥削,广大农奴饥寒交迫,挣扎在死亡的边缘。1959年,日喀则地区人均GDP仅133元。在党的领导下,经过60年的奋斗,目前,日喀则地区人均GDP已达到12152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59年增长了20.5倍。

  三大产业蓬勃发展

  和平解放前,日喀则地区封建农奴制庄园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牧业和手工业是依附于农业而生存的,专门从事手工业的人很少而且备受歧视,主要以家庭手工业为主,全部为作坊式经营,谈不上产业的规模。进入新世纪以来,日喀则地区大力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使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优势矿产、建材、民族手工、藏医药、能源、农畜产品加工、饮料食品加工等内力强劲的第二产业和交通、电信、商贸、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三大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62.5∶8.7∶28.8调整为2010年的23.9∶25.0∶51.1,形成了“三二一”型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产方面,民主改革前,日喀则地区亩产粮食平均只有6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155公斤。牧业基本上是靠天养畜,自然灾害经常造成牲畜大批死亡。1952年,全地区牲畜总头数仅为197.85万头(只、匹) ,人均占有牲畜不到7头(只、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受益于党中央施行的“三个长期不变”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农牧区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全地区农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3662.6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280526.4万元,增长了11倍。

  和平解放前,日喀则地区根本谈不上工业产业。民主改革后,全地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工业,有效促进了工业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60年来,全地区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0.0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98亿元。

  60年来,日喀则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是从无到有,其中作为代表性的旅游业,更是随着日喀则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青藏铁路的开通,强劲崛起。目前,全地区已形成了“珠峰之旅”、“红河谷之旅”、“雅江源之旅”三条黄金旅游线。2010年,全地区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达110.7万人次,旅游收入在全地区GDP中的比重已达到10%。

  人民生活富裕安康

  江孜县班久伦布村村民格桑顿珠的住房是一套500多平米的新居。70多岁的格桑顿珠老人每天或者带一带孙子,或者养花种草,日子过得非常惬意。说起60年来的变化,他指着自家的新房说道,和平解放前,我们全家都是农奴,吃不饱、穿不暖,过的是猪狗一样的生活。如今,我们住的房子比原来农奴主的庄园都要好,这就是显著的变化。

  是啊!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日喀则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平解放前,广大人民的贫困,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竭夫妇生平,力积毕世,数金资即一碗一勺。”很多人流离失所,过着“昼则乞食,夜则露处”的乞丐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渠道不断拓宽,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10年,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700元。在农牧区,随着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农牧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

  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也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10年,居民消费水平达到9704元。在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由过去的“吃饱穿暖”的温饱型消费观念向“吃讲营养、穿讲时尚、用讲高档”转变,消费品种趋向丰富,汽车、电脑、手机等新的现代消费品也普遍进入城乡家庭。2010年,全地区汽车保有量每百人达到2.09辆。

  在民生方面,和平解放前,西藏约有90%的人口没有自己的住房。60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日喀则地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族人民实现了居者有其屋,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仅“十一五”期间,全地区投入资金43.4亿元实施了农牧民安居工程,6.73万户、43万多农牧民迁入新居;建成2314套廉租房、2669套周转房,解决了一大批干部群众居住困难问题。

  60年沧桑巨变。我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日喀则人民必将同全国人民一道大踏步迈入小康。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