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部委“三公”经费公开成为近期公众持续围观的新闻热点。从4月14日科技部首“吃螃蟹”,截至7月20日,在98个中央部门中,已有54个部门公布了“三公”经费。作为政府财政预算重要成分的“三公”消费,长期被当作“见不得光”的“秘密”而备受诟病。如今破天荒揭开盖子“晒阳光”,不仅为兑现今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的承诺提供了注脚,还公众应有的知情权与监督权,且为地方提供了参照物,其历史性突破意义不言而喻。
然而,这场中央部门“晒三公”大戏,依然难掩瑕疵。一方面是仍有近半部门公开的步履蹒跚,已公开的也多少给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再一方面是某些部门公开方式上的羞羞答答,难免“选择性公开”嫌疑,比如有些部委选择周末,甚至选择深夜接近零点公开,其诚意便打了折扣。还有,已公开的“三公”账目单中,或粗线条不及“项”,或表述语焉不详,其中是否合理合规,准确性如何无法判断,甚至“公开”反而似谜,与不公开无异。
毋庸置疑,“三公”公开绝对比不公开胜出百倍。至少,人民有了审视、挑刺、监督的机会。需要指出的是,质疑是公众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公众对已公开的“三公”消费所产生的诸多质疑,需要相应部门有更清晰而权威的回应。如中科院去年公务接待费9995万元,平均每天27万元,比住建部全年还多1万元,被指中科院一天“吃掉”住建部一年的费用,网友戏称“一个是天天在太空聚餐,一个是吃喝有房产商埋单”。又如:计生委去年因公出国(境)费470.54万元,被质疑难道是出国搞计生?全国气象部门去年公车费用在已公开的54个部门中为何最高?诸如此类,倘若没有经得起拷问的回应,公众心中的“疙瘩”就无法解除,继续成为话柄,有损“三公”公开的初衷。
虽然疑问多多,但中央部门“三公”公开已经让公众抱有更多良好的期冀。“三公”经费公开能否统一公开口径,再深化细致些,延伸到具体项目,而不是仅公开几个抽象数字,免却可能沦为走过场?对部门自行公开的“三公”账本,谁来进行必要的核查,避免弄虚作假以忽悠公众?
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的多米诺骨牌已经展开,其传导效应不能中途戛然而止,不仅要力促至今仍忸忸怩怩的部门紧跟而上,一个不能少,以维护政策法规的权威,而且要借势把“三公”公开的“接力棒”往省、市、县一级级传下去,最终实现“全国一盘棋”。
更远更好的愿望是,当“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实现法制化、民主化、透明化,每一笔公共财政支出的来龙去脉都置于人民群众雪亮的眼睛监视之下,使某些部门“花钱不眨眼”以及化公为私、吞食公帑等腐败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取信于民。(牛日成)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