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把“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三大成就之一郑重提了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它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特点和优势在哪里?它对下一步的改革和发展有什么重大指导作用?本文试做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我们在相当多的事情上不用“摸着石头过河”了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说,“道路”与“理论体系”绘就了美好蓝图,有了“制度”才可谓渐入佳境。道路、理论、制度三足鼎立,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道路是发展方向,管的是“所当然”,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往哪里走的问题;理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管的是“所以然”,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制度则是行动章程与行为守则,管的是“从应然走向实然”,解决的是让事业从理念走向实践,从理论变为行动的保障问题。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这一论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代中国的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其是发展不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通过制度来塑造全社会的行为模式。
制度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通过激励与约束机制,为社会主体的活动划定界限,为社会主体的行为制定规矩。告诉社会主体能和可以去做什么,不能和禁止去做什么。社会主体按照制度要求去思、去想、去行动、去生活,经过无数次重复后,这些做法便自然而然地演变为社会主体的活动方式。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可以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为,对于这样的行为,制度予以鼓励;什么是有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为,对于那样的行为,则要禁止。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全社会的行为模式便会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
——“还是制度靠得住”,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制度来保障发展取得的成果。
自从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这些成果中有物质层面的,比如经济总量的增加、国家实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有观念和社会关系层面的,比如新的经济政治社会运行模式、科学的经济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进步的思想与理念等等。物质层面的成果是相对稳定、容易保持的,观念和社会关系方面的成果则是容易改变的,可是如果观念社会层面的成果保持不住,物质层面的成果也将毁于一旦。
要想把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甚至上溯至六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取得的这些观念和社会关系方面的成果很好地保持巩固下来,如邓小平所讲的“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就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把它们固定下来。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把经济改革中的成果巩固住;通过稳步的政治体制改革,把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成果也给巩固住并且发扬光大;通过深化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努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社会和谐。
——“制度是经验的凝结”,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步入佳境。
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初期,邓小平讲我们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既不知道路在哪里,又不知道水的深浅。确实,开拓新事业,“摸着石头过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在再一次面对同样情况的时候还“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我们在相当多的事情上再也用不着“摸着石头过河”了,因为过去的成功经验、好办法已经凝结为制度可以让我们照着去行动了,这些制度甚至为我们未来的发展都已经铺好轨道,不用再走弯路,不用再折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汲取了以往制度建设的一些教训,不搞制度“大跃进”,不搞制度“乌托邦”,不抽象地对待制度,把制度建设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与运用之上
道路和理论体系我们已经讲了很长时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是第一次被阐述。这是因为制度的形成是需要条件、需要积累的,实践的深化是制度成型的基础。
六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三十多年的凯歌突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在经济领域,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崭新格局已经成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控制力方面一言九鼎,在保证经济总体形势平稳方面当仁不让;非公经济则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在保持经济活力、解决社会就业方面舍我其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瓜熟蒂落。
——在政治领域,民主形式越来越丰富,民主渠道越来越宽阔,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日渐成为政治生活中的常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越来越得到有效保障;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稳定,民族地区发展迅速;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居民自治进展得红红火火。所有这一切实践的丰硕成果使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
——在文化方面,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使得中国社会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得益彰。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已经走向制度层面,文化体制创新方兴未艾。
——在社会领域,适应社会结构日益多元、社会状态更加开放、社会诉求越发高涨的变化,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崭新的社会体制也逐渐成形。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开两个“基础”,一个是“实践基础”,一个是“制度基础”。我们在充分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不能忘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基础”,这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也不能在一片制度空白中凭空生长出来,而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发育成形的。这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正是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所完成的第二件大事的成果结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基本的制度原则、制度价值,乃至制度格局。
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在中国社会获得成功,也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要是属于自然演化出来的制度,而不仅仅是设计出来的制度;是内生制度,而不是外来嫁接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汲取了中国社会以往制度建设的一些教训,不搞制度“大跃进”,不搞制度“乌托邦”,不抽象地对待制度,而是把制度建设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与运用之上,建立在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清醒认知之上,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火热的实践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