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暴雨袭京致密云等地泥石流 洪水瞬间淹过桥两米

2011年07月26日 04:00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暴雨袭京致密云等地泥石流洪水瞬间淹过桥两米
密云县大城子镇一处被冲垮的路面。本报记者 杨杰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前晚密云大雨,太师屯镇龙潭沟村4名村民被山洪卷走,其中一人被冲走近1里后爬树逃生。密云县宣传部门证实,两名村民遗体被找到,其余一人仍下落不明。昨日下午,龙潭沟村全部村民被转移至安全地带。昨日,密云县宣传部称,事故中的三人均未按设定方案撤离,因此发生事故。

  洪水瞬间淹过桥两米

  前晚近10时,雨下个不停,河边突然传来喊叫救命声。几分钟前,密云县太师屯镇龙潭沟村3队,70岁的老王和妻子冒雨走向离家几米远的河道。

  “当时雨下得并不十分大,河道水流不是很急。估计他俩看到河道被山上冲下的柴草淤积,想疏通一下。”邻居李女士昨日说,老王两口子出门时她听见了声音。

  没两分钟,李女士听到呼救声。她开门一看,直接惊了,距离龙潭沟村不到100米的一座桥,被洪水瞬间淹过两米高,“邪了,河里的水不知道咋给涨起来了,老王两口子被冲到水里了。”

  听闻有人被洪水卷走,村民便想下河打捞,但一开门,发觉门外已全是洪水。

  10多分钟后,村委的人闻讯赶到,冒雨趟水顺河寻找,但被卷走的老王和妻子已无踪迹。村委向上汇报有村民被山洪冲走。

  河中抱大树逃过一劫

  老王和妻子落水时,居住在山下的龙潭沟村1队的李力和母亲也正出门。该村1队村民王先生说,李力(化名)30多岁,其母近70岁。每次下雨前,村委都通知村民,注意随时可能发生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他是看着雨越下越大,想冒雨送母亲下山躲避。”

  横祸骤至,李力和母亲走出家没多远,山洪瞬间而至,卷起李力和其母王女士滑下河道,洪水裹挟着杂草泥沙,瞬间将两人冲出老远。

  “两人拼命喊救命,但离村远了,我们听不见。”昨日,龙潭沟村民王先生说,被洪水往下游冲走约1里地后,李力侥幸抱住大树,定神看母亲已无踪影,只得奋力爬上树,等山洪稍退,飞奔回村求救。

  早晨8点来钟,消防队打捞出老王和妻子的尸体,李力的母亲下落不明。

  昨日,密云县宣传部孙姓工作人员称,24日晚8点,龙潭沟的险户开始转移,转移中村民王敏珍按防险安排与儿子李力一起转移,但两人未按设定避险路线走,后被冲走。李力抱树脱险,其母王敏珍下落不明。70岁的老王和妻子在24日晚8点半之前全部转移到安全区域后,又偷跑回自家鸡舍抓鸡,导致身亡。

  - 应对

  全村200余人被安置

  截至昨日下午,密云县太师屯镇龙潭沟村200余人已被妥善安置,待雨情过后再返回村庄居住。

  昨日下午6点,该村4队居民在山下聚集等待政府安置。上山的路已被封锁。

  村民短暂停留后,一辆大巴车驶来,太师屯镇政府工作人员招呼村民上车。

  65岁的乔先生有些恋恋不舍,“什么行李都没有带,不想走。”乔先生在村民的劝说下下了山。

  昨日下午近7点,龙潭沟4队村民陆续上车,被送往太师庄中学的学生宿舍。

  村民王先生说,山洪暴发后,为了保证村民安全,镇政府组织人员从白天开始疏散村民,“全村200多人,一部分人选择投靠亲友,剩下的都被转运到学校安置点,住到宿舍里”。

  晚上7时左右,一辆面包车运来馒头、矿泉水、面包和香肠。

  “从昨晚到现在,大伙都没怎么吃东西,这是受灾后的第一顿饭。”村民王先生说。

  - 释疑

  24日降雨系十年来最大

  专家表示北京降水偏少周期将结束

  自6月1日汛期开始,截至7月24日20时,全市平均降水量为268.8毫米,而去年同期只有116毫米,近十年平均同期只有177毫米。

  新京报:北京今年入汛以来降水偏多,原因是什么?

  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科长陈大刚:6月23日的暴雨,使得6月份的降水本来就偏多,7月24日大雨,再次令降水平均量狂增,创下了过去13年平均降水量的纪录,也是十年来最大降雨。另外,今年水汽条件相对来说较好,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配合也好一点。

  新京报:今年降水异常吗?

  陈大刚:就过去三十年来看,并没多得异常。

  新京报:随后汛期降雨有何变化?

  陈大刚:汛期中,大气会自动进行调节,每年的降水总量是相对稳定的,即如果前段时间下雨较多的话,接下来的时间,一直到9月15日汛期结束,降水少的可能性会大一点。

  新京报:未来几年北京降雨有何特点?

  陈大刚:北京过去十年降水是偏少的,但降水也有周期性的变动。根据分析,这个周期可能结束,北京正在往降水偏多的趋势转折。

  新京报:此次降雨对北京水利用有何好处?

  市防汛办:据统计,全市16座大中型水库来水3521万方,其中密云水库来水1700万方(相当于8个半昆明湖),官厅水库无有效来水。(记者张永生 王瑞峰) 本报记者 金煜 饶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