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7日,已有87个中央部门完成“三公”经费公开,这些部门2010年支出决算合计64.03亿元,其中 “公车”支出共计39.22亿元,占已披露2010年全部“三公”支出的61%,成为占比最大的一项开销。
盘点·从数字看“公车”支出
▲ 不同部门最高相差4954倍 国税系统每日花594万
公车支出的数额在不同部门之间分布不均,呈极端的两极分化。国家税务总局(含国税系统)2010年“公车”支出最高,为148623.60万元,每工作日花594万元;而公车开销最低的中国红十字总会只有30万元,两部门相差4954倍。
公车开销大的部门,往往占总开销的比例也格外高。国税系统2010年“三公”总计消费21.66亿元,公车开销占68%;海关总署(含全国海关系统)“三公”总计消费5.03亿元,公车开销近4.58亿元,占比91%;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三公”总计消费近4.19亿元,公车开销近2.78亿元,占比66%。以上三部门同时也在公车消费决算额度中排名前三。
▲ 35.6%部门“公车”支出预算增加 六部门预算过亿
从公布的各部门2011年预算可以看出,有31个部门的车辆购置及运行费比上年决算有所增加,占比35.6%。其中交通运输部增长额度为中央部门之首,增加615.67万元,之后是中国民用航空局增加121.90万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增加107.57万元,国家电力监管委增加88.94万元。
此外,87个中央部门中公车支出预算过亿的有六个部门,数额最高的是国家税务总局(含国税系统),超过14.55亿元,其他依次是海关总署(含全国海关系统)4.50亿元,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69亿元,中国气象局(含全国气象部门) 1.65亿元,农业部1.51亿元,公安部1.24亿元。
评点·公车消费需加大监督力度 公车改革应加快推进
Q1:某些部门公车开销何以如此之高?
A1:各部门应该给出更具体合理的解释
针对被普遍认为公车开销“花得太多”,海关总署解释说:“海关承担着国家赋予的税收征管、贸易监管、打击走私等任务,车辆大部分为执法执勤用车,不同于一般公务用车。”此外,海关总署与国税总局的统计口径,均包括了其直属单位和下辖的数百个地方分支机构,与其他部门的财务体制不同,无法横向比较。
海关的公车费用占比超90%,银监会则占84%,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向人民网记者表示:“公车的比例高,金额高,实在是高。这些都属于监管部门,开的车档次也比较高。”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高鹏怀则认为:“有些部门需要经常出去跑,这是业务需要,合情合理也合法。但现在老百姓普遍怀疑的是和业务性质结合不是很紧,花的钱又比较多。各部门应该给出更具体合理的解释。”
Q2:公车消费占比多少才合理?
A2:大致比例应在60%上下
今年两会期间,民革中央在《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中写到,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12%之间。
那么“三公”消费中公车部分应当占比多少?叶青认为,大致比例应在60%上下。财政部此前公布的2010年中央决算报告中提到,中央行政单位去年“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4.7亿元,其中车辆购置及运行费61.69亿元,占比65%,前述已披露的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中公车部分占比约61%,2011年“三公”预算中公车部分占比约60.50%,均不离60%左右。
叶青同时指出:“有的单位公车经费数字大得惊人,比重极高,说明有改革的空间。”
Q3:“车均费用”意义何在?
A3:各单位可依此进行横向比较
各部门披露“三公”经费详细程度各异。审计署的“车均费用5.41万元”,条目清晰、解释细致。国家粮食局也公布说,每辆车的运行维护费为5.57万元。一些部门虽未给出具体的车均费用,但公布了车辆存量数,如国家统计局公布其存量车辆共2462辆,如不计其中停驶的车辆,计算出每辆车的运行费用最少应为2.92万元。
叶青认为,“车均费用”非常必要,有了它各单位才能进行横向比较。目前的数字之所以差距从3万元到6万元不等,仍然是因为各单位统计口径不一。“正常情况下,车均费用应该在5至6万元左右。折旧2至3万,保险1万,燃油2万。”
“‘人均公车费用’是个有说明力的数据。”叶青认为,虽然“人均”会导致一些不享受公车待遇的人员“被平均”,但对于相类似的单位仍可以用“人均公车费用”进行比较。
Q4:公车消费究竟该如何节约?
A4:公车改革可大大节约
现实中每辆公车的运行费用往往不止“5至6万”。刚上任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时,叶青曾试行“一个人的公车改革”:自购私车,每月按1000元定额补贴油费,外出实报实销。一年下来,“给局里节约了8万块左右”。依经验估算,如果全国的公车一年花费3000亿元,实行车改之后最保守也能节约1000亿元。
叶青认为,中央机关的“三公”消费只是一个小数,大数在于地方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的“三公”费用。而这部分费用的公开,目前仍有赖于地方和各级政府部门执行力度,尚无确定的时间表。此外,有些部门实际“三公”花费靠的是“小金库”,因此加大查处“小金库”的力度也显得极为重要。
今年出台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了迄今为止最严格的公车配置标准,但并未规定采购公车的数量和金额上限。叶青则“坚定地相信”,对“三公”的公开本身就可以大大节约“三公”支出。
Q5:公车消费,还应当公开什么?
A5:要包括“人、车、司机”三个分项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熙瑞认为,公布“三公”经费目前仅仅是个开始,未来的方向应当是逐笔公布经费的用途细节。
叶青则认为,最基础的公开标准至少要包括“人、车、司机”三个分项,即人均公车费用、车均费用、司机费用。
“有个说法是,公车,领导办公事三分之一,领导办私事三分之一,司机办私事三分之一。司机是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叶青说。他理想的“三公”公布状态是:“各部门公布的数字,可以经得起我们随意加总测算。”
Q6:公开的费用谁来监督?
A6:监察和审计部门该发挥作用
“公开之后,就应该审计署出场,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每一笔数字是不是真实的。”叶青表示。
刘熙瑞强调,“三公”费用公开的制度化需要规章保障,其重点是细化和严格执行。对不按规章执行者,应当有相应措施处置。
高鹏怀认为,应当由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对目前的公车消费进行监督,此外还应当加强廉政教育。“从披露结果来看,各部门的管理模式存在差异,公车改革的进程也不一样,应当在改革中引入市场化机制。不是靠外部力量去监管它,而是通过市场化力量去约束,让它自己去省钱。”高鹏怀说。(记者罗旭 实习记者刘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