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记者揭秘“桥坚强”建成经过 茅以升自称有81难

2011年08月01日 17:31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年修建钱塘江大桥的几位主要负责人。
当年修建钱塘江大桥的几位主要负责人。

  7月15日,刚刚建成只有14年的杭州钱江三桥,经不住有效载荷内一辆货车的重量,引桥垮塌。

  几公里外,超期服役24年的钱塘江大桥上,正在通过着时速120公里的动车组。

  这一巨大反差,引发了网民对这座经历5次炸毁,如今超负荷、超设计寿命的钱塘江大桥的追捧。

  他们想知道,这座“桥坚强”因何不倒。

  茅以升说,连他自己想用一分钱都难

  7月28日下午5时许,一列CH3型动车组以120公里的时速向南前行,穿越钱塘江大桥时,就像划过天空的一道白光(压题照片)。

  1987年,钱塘江大桥建桥50周年时,大桥设计和建造者茅以升最后一次登上大桥。

  那时,这座桥的有效载荷已大大超出预期。茅以升更不会想到的是,在大桥超期服役24年后的今天,高速列车可以安然通过1937年由他建造的这座铁路桥。

  这一刻宛如时空穿越。

  与74年前竣工时相比,钱塘江大桥过去的面貌与现在没什么不同。

  这座由中国自行设计与建造的第一座公路、铁路特大桥,全长1453米,高71米,由15座桥墩,16孔各长67米的钢梁、4孔各长50米的拱梁和3孔板梁组成。大桥竣工当年,日军的骑兵已出现在钱塘江大桥北岸。

  大桥竣工后的89天里,桥上一直拥挤着从杭州撤退下来的士兵、物资车辆,还有大批难民,多达百万人。

  这一刻,与茅以升9岁时,看到乡亲挤垮家乡文德桥的一幕非常相像。

  此时,他手握引爆器,准备在难民撤退后,亲自炸掉由他建造的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

  “抗战必胜,此桥必复”,按下引爆器按钮瞬间,茅以升说了这句话。

  曾经参加过港珠澳大桥、杭州湾大桥建设的桥梁建筑专家冯永明说,很多人将这句话理解为悲壮,但现在来解读,这更是一种对桥梁本身生命力和质量的自信。

  1934年,刚刚获得美国卡内基梅隆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的茅以升被推荐为钱塘江大桥总指挥。与如今由当地行政一把手挂帅特大项目不同,时任民国政府铁道部副部长的曾养甫给予茅以升极大自主权。茅以升的工程团队全部来自技术和施工一线,没有一位地方官员挂职。冯永明说,这样就最大限度规避了政府腐败给工程带来的影响。

  “钱塘江大桥修不好,出了问题,第一个要跳钱塘江的,是你;第二个,是我。”建桥之初,总工程师罗英对工程总指挥茅以升放了这句狠话。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团乱麻。

  交通船倾覆60多人死亡;沉桩困难,对地质因素估计不足;钢板桩围堰因水流急,宜受冲刷失败;沉箱多次走锚……“茅以升自称有81难”,冯永明说,从这些事故能看出,茅以升及其团队、承包人对桥梁基础施工经验严重缺乏。

  “中国当今造桥工艺世界第一,但是你们应该看看,当初我父亲建造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时的艰苦,没有工艺、没有设备、没有经验,天上还有日本人的飞机。”茅以升之女茅玉麟说,有一次她父亲和钱江大桥总工程师罗英在水下的沉箱室与30多名工人一起施工。在高温和三倍正常人的大气压下,工人用锄头把污泥清除掉。

  这时,突然日机来轰炸,一下停电了,输送空气的装置也停止工作了,大家以为都完蛋了。后来电力恢复了,出水后他们才发现,是一位桥工临危不惧、坚守岗位,制气房的工人也继续向水下供气,才使沉箱室里的30多人免予殒命江底。

  冯永明说,虽然困难重重,但茅以升和他的34人团队陆续发明了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建设大桥。更重要的是,他们采用了现代招投标制度,将招标程序全部公开在报纸上,最终选择了世界技术水平较高的丹麦康益洋行承建主桥,而钢梁全部采用英国道门郎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优质钢材。

  “这种在报纸上公布招投标过程的情况,现在都少有做到的。茅以升选择外国公司,也能屏蔽中国公司惯有的工程层层转包,偷工减料的弊病。”

  当时时局动荡,但是江浙财阀,浙江省政府以及民国政府还是掏出了160万美元巨款,修造大桥。

  就在一根根钢梁从英国、德国的港口运到杭州时,由财阀委派的会计正在加紧计算整个工程的费用和用料情况。“茅以升说,连他自己用一分钱都非常困难,必须经过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同意,并通过会计支取,这大大增加了工程财务的规范度。”冯永明说,这种情况下,即便茅以升想贪污,都没有机会。

  保存有《钱塘江大桥工程档案》的浙江省江山市档案馆保管利用科科长姜志书证实,从档案上可以看出,所有的工程记录全部非常翔实。“今天出了什么事,怎么解决的,用了什么料都全部记录下来,而且是中英文对照的,想要偷工减料根本不可能。”

  他感慨:“如今人们建工程,再也赶不上当时那代人的认真和负责。”

  为保证工程质量,茅以升和罗英在每根钢梁下水前,都要亲自对钢梁上18000多处铆钉逐一检查,经他们同意后才入水,这种工作作风,影响了一大批人。几十年后,当年的钱江大桥监工姜时俊作为我国援建尼泊尔大桥的工程师时,也是逐一检查铆钉是否松动。而参加了修建钱江大桥的武汉长江大桥总工程师汪菊潜和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师梅旸春,都曾这样做过。

  两年半后,大桥完工,比预计时间晚了半年多。从质量角度讲,在1937年第一次钱江大桥被炸后,它又经历了五六次破坏和炸毁,但每次炸毁,都没有让钱江大桥“伤筋动骨”。相反,在维修之后却越发坚固。甚至,74年来,桥上的主要钢梁从未更换过一块。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