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水道堵在管理 城市管理如何跟上城市发展
通过对武汉和长沙的内涝调查得知,城市内涝,其原因不仅仅在于排水设计落后或者是设施老化,还有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的许多部门对排水不够重视,以及协调统筹能力低下。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来看看专家的分析。
建设部市政公用行业城镇水务专家邓志光告诉记者,在公共场所部门中,各管各的部门,有搞地铁的、有搞燃气的、有搞水的,如果中间不衔接,就会经常发生矛盾。
建设部市政公用行业城镇水务专家邓志光认为,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仅仅看得到地面上高楼林立、地价飙涨,但是实际上,城市居民密度的增加,也使地下的管网变得寸土寸金。因为通信线路、燃气线路、自来水线路等和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一旦这些线路出现问题,就容易引起重视,相比之下,下水道的问题就不那么容易被发现了。
同时,建设部市政公用行业城镇水务专家邓志光还告诉记者,下水道是城市管道中间档次最低的,不像自来水,搞破了,就马上停水。老百姓没水用了,问题才能反映出来,燃气出问题的话会失火,也能暴露出问题来。但是排水管网在管网系统里面地位最低,也埋的最低,不流水的时候看不出来,但是一旦出现问题就是大问题。
法国文学家雨果曾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很多学者认为,城市建设不能只注重外表,而忽视支撑城市发展的地下脉络。在日本,城市排水管网也出现过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现象。作为一个台风频发的国家,伴随着强台风的到来,降雨量也呈现来势凶、密度大、范围广的特点。1958年,台风引起东京总降雨量达到444毫米,城市浸水面积达211平方公里。从1994年到2003年的10年中,日本全国的城市下水道排水等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兆日元。
经历了这些沉痛的教训,日本在城市化改造进程中痛定思痛,将防水、排水的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措施放在了重要位置,加强对主要交通干道、地铁车站等地势较低地区的排水设施的维护改造。东京每年投在城市地下水、河川排水上的预算达500多亿日元。
东京大学都市安全防灾研究室教授小出治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重视雨水的排水处理。因为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就是降雨量超过了下水道的排水量,所以基本原则就是提高下水道的处理能力。
东京市内绝大多数地面被沥青覆盖,大雨来时无法快速渗透。而城市的绿化改造难度较大,为增强地面蓄水能力,分担排水管道的泄水压力,在新建工程中,尽量要求使用渗透力强的材料铺路。同时,在学校、大型住宅区、公园等地大多挖50厘米深的坑,一旦需要时可以用来蓄水。
日本还非常注重热岛效应给都市局部气候带来的变化。据近年来观测,东京每小时50mm以上的降雨量次数不断上升,超过了往年的2倍以上。而在全国范围内,也从1976年~1988年的168次,1989年~1998年的184次,激增至1999年~2008年的231次。湖南长沙市规划局工程师张民认为,入夏以来,我国城市暴雨频发,内涝严重,从现在起,热岛效应有可能使暴雨常态化,将更加考验城市的防灾管理意识。
湖南省长沙市规划局总工程师张民告诉记者,城市建大以后,局部的小气候就会发生变化,阳光照射下来,硬化地面的温度相对来说比泥土地、草地小气候的温度要高很多,城里的温度要比郊外高好几度,人是可以很直观的感觉出来。局部的城市有热岛效应,地面的高温垂直上升,形成冷空气对流,就容易形成降雨。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邓志光说,预防热岛效应,整个规划就是要控制中心城区人口的密度,城市在设计大建筑的时候要考虑风的组织,从风学的角度看,就是要保证空气的流动。现在的热导效应,实际上就是有一团热气停住了,又不与外面的空气交流。所以,这些水就像一脸盆水突然浇到头上。
半小时观察:警惕“阵痛”成“重病”
地下排水管线为什么容易被城市管理者忽视,前面专家已经分析得非常深刻到位了。在武汉,同时开工5000个工地,城市管理者求发展的决心和魄力不可谓不大;但是排水管道坏了几个月也没人维修,抽水泵站经常停电,工作人员五个月没拿到工资,我们的发展思路,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实还有不小的差距。武汉市水务局那位被处分的排水处处长说,这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阵痛。但我们担心,这种逢雨必涝的“阵痛”正越来越频繁,如果最终变成了“重病”,城市再有光鲜的外表,也不会是一个适合人居的地方。
胡锦涛总书记在前不久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提出 ,要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从整体上提高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和水平;而在今年针对水利工作所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强调,要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排涝标准。这种提高应该不仅仅是指排水设施,还应该包括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思路和执政水平。
请继续关注聚焦水流困局,我们将揭开城市耗水黑洞----高尔夫球场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