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作为整个政府财政经费中最受百姓关注的内容,中央部门“三公”经费的首次公开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讨论。目前,中央部门2011年“三公”经费公开已接近尾声,但相关话题没有就此结束。公开如何细化、合理与否的标准、如何接受百姓监督等三大问题成为引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国务院关于中央部门6月底公开“三公”经费的要求终于在延迟了两个月时间后接近尾声,整个公布过程,都伴随着公众的一路质疑。中央部门“三公”经费的公开,存在三个关键问题尚待解决:首先是“三公”经费在口径、标准、格式等方面的细化尚缺具体规定;其次是要制定这一标准,就必须通过审计部门或具有公信力的专业机构做出客观的评定;最后是百姓如何参与监督,让作为纳税人的百姓更能看管好财政的消费,还需要诸多标准及规范来进行。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公务预算的开支条目细致到添置一把椅子要花多少钱都要写清楚,每笔开支的消费去向都有据可查。在此情况下,政府财政想不“阳光”都难。
今年“两会”前,温家宝总理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谈到,“三公”经费“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二是民主监督。目前,随着中央各部门“三公”经费一天天公开,地方政府“三公”经费的公开也已即将拉开帷幕,这是一件令公众颇感兴奋的事件。
“三公”经费的公开,不仅是赋予纳税人权利的重要体现,更是责任政府、法治政府、阳光政府的重要体现。如果“公”(公布)而不“开”,不敢接受监督批评甚至是问责,就背离了法治精神,就辜负了民众期待,就不能算得上“阳光财政”。而从更深层面、更高监管层次上讲,“三公”经费目前的这种公开,尚待“更上一层楼”。尚待解决“三公”经费公开如何细化、合理与否的标准、如何接受百姓监督等三大问题,尤其是能否从《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层面上予以明确规定,这些考验着政府整治“三公”经费的决心和信心,更考验政府的执政理念与智慧。(薛协亮)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