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发言人要以事实胜于雄辩和恳切的态度对待媒体,清楚的就说清楚,不清楚的就说待查。如果一个新闻发言人面对媒体和公众质疑,提供的事实模糊,态度模棱两可,是比较失败的
对话人
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 王旭明
对话动机
在不久前发生的“7·23”特别重大动车事故处理过程中,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言论引起社会关注。近日,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其博客上撰文《写给勇平兄的一封信》,受到网民追捧,也由此引发了公众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讨论。
新闻发言人定位如何?应当如何履行新闻发言人的责任?《法制日报》记者就此与王旭明展开对话。
□对话
首先明确自己定位
记者:您最近在博客上连续发表了3篇文章,都提到了对中国新闻发言人素质的要求,其中《写给勇平兄的一封信》备受关注。您连续发表这3篇文章的初衷是什么?
王旭明:我曾经做过新闻发言人工作,对新闻发言人的制度、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其工作的艰巨性,甚至说危险性略知一二。近来,围绕双汇、故宫、哈药以及航空公司和红十字会等单位发生的一系列危机事件引起公众的不满。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对事件的处理态度也不尽如人意。任何一个单位或个人都有可能发生危机事件,需要时时做好应对准备,为自己也为相关部门树立良好的舆论形象。其中,是真诚面对、积极回应,还是虚情假意、被动应付,是关系到能否树立良好形象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近来,突发的危机事件非常值得我们重视,我想通过这个契机对公众进行一次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教育,借用这种形式,唤起全民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讨论。
我写了上中下3篇文章,第一篇是《假如我是双汇故宫哈药红会的新闻发言人》,中篇是《写给勇平兄的一封信》,另一篇是《中国需要多少个温家宝》。新闻发言人本身也是官员,无论是官员还是新闻发言人,都应该有一个样板,这上中下3篇是我这一段时间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一个完整的思考。
7月28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动车脱轨事故现场,向死难者献花、看望伤亡者家属、检查事故现场并召开中外媒体记者发布会。温家宝总理的行动引发网上好评如潮。在发布会上,温家宝总理的开场白感情真挚、语言简洁、态度诚恳、旗帜鲜明,真是一篇可以堪称样本的开场白。他回答了记者们提出的问题,包括尖锐的问题。如有记者问起如何重拾中国高铁信心,温家宝总理说:“中国高铁技术的出口以及其他高科技产品出口的可信度不在口头上,应该在实践中。就高铁来说,应该从设计、设备、技术、建设和管理综合来考虑,在这个当中,失掉了安全,就失掉了高铁的可信度。”
记者:您曾在教育部从事过5年的新闻发言人工作,在新闻发言人这个充满变数的讲台上,有没有一个原则或者准绳来保证能应对所有的问题?
王旭明:并没有法宝能应对所有问题,只有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应该明确新闻发言人的定位,即新闻发言人应代表他所供职的部门发言,这是一种职务行为,而不是一种个人行为。个人的情绪、认识等不应当出现在新闻发布会上,这是一个原则。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相关部门的工作没有做好,发言人的工作就会非常为难。如果让发言人来弥补工作的不足,这是非常有限的。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发言人的作用是建立在部门以及领导处理问题的基础上,如果对突发事件处理得当,发言人可以把这个信号放大;如果处理不当,要尽量把不妥当的信号缩小。但无论是放大还是缩小,部门处理工作都不可取代。如果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没有做好,而是指望一个优秀的新闻发言人来弥补,这是不现实的。